繼4月15日晚崔健視頻號演唱會爆火后,19日深夜,“微信朋友圈10年”也沖上了微博熱搜第一,網友們紛紛翻看自己發過的第一條朋友圈,“是青春啊”成了大家的共同感嘆,特別在60后、70后、80后之間更是掀起一波“回憶殺”,有網友評論說:大多數人聽的不是歌曲,是情懷;看的也不是朋友圈,是回憶……一代人終將老去,而“真的勇士無非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質后依然熱愛它”。
滿滿的回憶殺,有美好也有尷尬
什么是“回憶殺”?我特意百度了一下,原本指動漫劇情里的回憶情節,現在更多的指回憶過去的事情,而在回憶這些事情時又很容易引起情緒波動。有歡笑,有淚流滿面,還有各種尷尬。
先說美好的吧。我的一位忘年交朋友蘇老師,她和我分享過一段往事。她年輕時曾經當過兵,去年夏天她陪家人去草原深處的秋令溝,那里曾經是某裝備師的駐防地,一排排陳舊卻整齊的紅磚瓦房,還有一棵棵挺拔的楊樹,都見證了當年的歲月。村民們看電影、看病,依舊是在當年的禮堂、營房,軍民之間感情特別融洽。她一邊參觀,一邊感動不已,也為自己曾經的軍旅生涯自豪。
草原上,隨處可見野花、野菜、野蘑菇,還有各種中草藥,都是純野生的。她是醫生,認得柴胡、黃芪、益母草、蒼耳,也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一到夏季,當地人最喜歡挖野韭菜花,還有很多沙蔥,韭菜花做韭花醬,嫩沙蔥回家包沙蔥餃子,都是人間美味。
她去的時候,還見到了一大片盛開的干枝梅,連草原上的人都說不多見。當年,戍邊的裝備師就被稱頌為干枝梅精神。干枝梅花開卻不落,不怕狂風吹,不怕冰雪覆蓋,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也保持著盛開的樣子,數年不變。她驚喜地望著那些蓬勃生長的干枝梅,由衷感謝草原給予的厚愛。
有幸聽過蘇老師的這段往事,我也深深被打動,一個人如果有過一段這樣熱血絢麗的歲月,就算已經變成了回憶,也是青春無悔,值得驕傲。難怪我每次見到蘇老師,都覺得她哈哈大笑的樣子格外豪爽豪邁,讓人又喜歡又羨慕。
我自己呢,就慚愧得多。青春年少時,好像是稀里糊涂過來的,幾乎就沒有留下過什么特別的記憶。那時候,喜歡讀武俠小說,喜歡金庸、梁羽生,也喜歡追劇,《神雕俠侶》《笑傲江湖》《鹿鼎記》一個不落都追過。我還喜歡看《西游記》,每年夏天,《西游記》序曲咚咚咚的電音一響起來,就趕緊雙目放光坐在電視機前,結果就是早早收獲一雙近視眼。崔健的搖滾,我反而沒怎么聽過,那時還小,聽了也聽不懂。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人類的悲喜的確不一定相通,但總有一些情緒和情感是相通的,比如眼下,很多人正在經歷困境,是聽任日子黯淡無光地過下去,還是心中有光,努力讓平常的日子也過得五彩斑斕,好像多少還是可以選擇的。
同樣的現實,不要變成逃避的“洞穴”
4月15日晚,以“繼續撒點野”為主題的搖滾音樂人崔健視頻號演唱會一夜刷屏,超4000萬人次觀看了視頻,直播間點贊數破1億。隨后的19日深夜,“微信朋友圈10年”也沖上了微博熱搜第一,網友們紛紛翻看自己發過的第一條朋友圈,又一大波“回憶殺”來勢洶涌。“是青春啊”,成了大家的共同感嘆。
60后、70后、80后的朋友圈,大多是生活紀實,有喜有悲。我記得我父母以前經常和他們的老同學、老同事談論他們那個年代發生的事情,談論誰誰誰故去了,誰誰誰生病了,我就想,他們怎么老談論這些?沒想到,現在我和我的同學們,在微信里也是“老同學”“老同學”地叫,談論的話題也都是過去的時光,還有避不開的生老病死。
再看90后、00后的朋友圈,更多的是有關吃喝玩樂的記錄,真好啊,青春還在,盡可以肆意瀟灑地去做夢、去追夢,去享受青春。但是,一定要記得,不要虛度青春。每個人的青春有且僅有一次,太過寶貴,要好好珍惜。
這兩年,大家呆在網上的時間比任何時候都多,我每次看見年輕的網友在網上大喊“無聊”,打口水仗,就會替他們著急,他們怎么能這樣浪費時間?但是,更多的時候,我知道,他們在以他們的方式書寫屬于他們的青春故事。
大約是前年的一次讀書會,我認識了一位叫文文的女生,她學比較文學,喜歡讀書,喜歡詩歌,她很少發朋友圈,偶爾發一次,也是去旅行。最近一次,看她的朋友圈,她和朋友們一起在做志愿者,幫助偏遠鄉村的孩子讀書、運動、繪畫、學習音樂。在世界喧囂的日子里,她安靜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無論是父母輩,還是我們這一代,以及更年輕的一代,我們都共同面對著同樣的現實,各有各的困難,各有各的機遇,也各有各的選擇。不能去更遠的地方,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空隙,所以,才有了這么多的“回憶殺”吧?
蘇老師說,她回憶過往,是驕傲,是無悔;我的呢,有遺憾,有尷尬,但也平平淡淡,真實不虛。上大學后,我突然發奮圖強,在最美麗的校園之一,在櫻花城堡下的圖書館,安安靜靜地讀了更多的書,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幾乎囫圇吞棗地看了一個遍,我現在所有的文字功底應該都是那時候打下的基礎,也算及時醒悟;我親愛的侄女,現在也在一所著名的大學讀研究生,每天廢寢忘食地讀書,她英語好,涉獵的知識面更廣,將來也一定會有更大的成就。
所以,不管世界怎么變,我們大多數人前行的步伐,從來也沒有停止過。著名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當我看到一個人處在焦慮不安中時,我就會對自己說,這個人想要的都是什么東西呢?因為如果他不想要不在他控制范圍內的東西的話,那他怎么還會焦慮不安呢?”
最近看到人類學家項飆的一段課程,討論的是多年的工作到底怎樣變成了“工作洞”?為什么我們非常努力工作,不是因為喜歡這份工作,卻是因為我們不喜歡?我們怎樣把工作變成單純攢錢的過程,然后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財務自由,進而可以擺脫它?人們鉆進工作的洞,辛勞,是為了盡早從洞中爬出。這恰恰導致了我們生存狀態中,對當下的一種“懸浮”:我們不直接面對當下,而總想邁向未來,當下成了邁向未來的一個功利臺階。但未來是什么?到底長什么樣子?不知道。以“逃離現在”而進行的工作,將永遠無法逃脫焦慮。這也是一種叛逆的解法,我們沒有提供工具去解決焦慮,而是帶你認識這焦慮的根基。看見它,才能面對它。說到底,每一個人能給自己的當下賦予什么樣的意義,只有自己有能力決定。
所以,對那些不在我們控制范圍內的事情,就從容面對吧,同時,在學習中、在思辨中找回自己的力量。盡可能地去做好它,給往后余生的記憶創造一些更美好的回憶,不荒廢每一段生命。
我們依然需要勇氣、溫暖和清醒
說到底,我們的“回憶殺”,我們懷念的歌曲、影視劇、綜藝節目等等,更多的是懷念它們所承載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如流水嘩啦流過的時光,它們見證了我們成長的歲月、青春的痕跡、夢想的悸動,那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呆在網上的時間太長了,排山倒海、五花八門的信息,很容易讓人暈頭轉向,如果沒有足夠的甄別能力、篩選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很容易迷失方向,陷入不確定、沒有安全感、焦慮焦躁的負面情緒中,也就更容易留戀過去的美好回憶。
音樂、影視劇、綜藝節目的價值,也正在于它們總能激起我們的情感共鳴,讓我們跟著它們一起或歡樂,或傻笑,或淚流滿面,或激動振奮,每個時代,每個人的記憶中,總有一些經典的旋律在回蕩,也總有追過的星,喜歡過的人,那也是獨一無二的記憶,不可磨滅。但我們的人生顯然不止于此。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相信,線上的生活是暫時的,我們終究要回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來,這時候,就當是一個人生的調整過程,利用慢下來的時間,去觀察,去思考,去想象。如果心情偶爾陷入了懷疑、悲觀和失落中,也一定要及時去調整它。
我的調整方法是,大量閱讀。4月23日是第26個世界讀書日,你讀書了嗎?讀了什么書?楊絳先生曾說: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兒,可以隨時拜訪高明的老師、學者、大家,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作家毛姆說,閱讀也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壓力、焦慮,都可以在閱讀中暫時緩解。
另一個最快調節心情的方法,就是去戶外走走,被大自然治愈。四月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每一天都有新的花開。川端康成在《古都》一書中說:“花是活的,它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活得絢麗奪目。來年再含苞、開花,就像大自然一樣充滿生機。”我每次只要看看花花草草,吹吹清新的風,抬頭看看天空,心情就會豁然開朗。
還有一個簡單的讓人滿血復活的方法,就是和家人一起開開心心地做飯、吃飯,這兩年,出門吃飯少了,我們家做飯的花樣、水平大增,每次都吃得心滿意足,然后大睡一覺,就沒有什么是不可克服的。
前段時間,蘇老師還和我說,想了解一下有沒有什么適合她參加的公益活動,她看看能不能參加,發揮發揮一點余熱,這又一次讓我感動不已。生活不就是這樣嗎?在困難的時候,大家互相幫助,等到挺過最困難的時候,就一起相約去遠方、去旅行、去聽音樂會,去見我們想念的人。
但愿,我的文字,也能在某一個時刻給你一點點鼓勵,這個春天,我們依然需要勇氣、溫暖和清醒,愿我們所有人一起守望相助,一起匯聚力量,一起加油哦!(舒平)
編輯: 李詩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