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商務印書館供圖
中新網成都12月1日電 “仿《聊齋》小說”“擬《閱微》小說”“類傳奇小說”“自敘傳小說”……不同于白話文小說,中國文言小說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座寶藏,而其中魅力卻鮮為大家知曉。
清末民初是中國文言小說發展的最后階段,文言小說在這一時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商務印書館推出的《收官:中國文言小說的最后五十年》一書以1872年申報館的成立和1921年《小說月報》的改版作為清末民初中國文言小說的50年,系統研究了收官階段的中國文言小說,深入論述了這一階段文言小說的生存環境、出版機構、傳統與新變、終結與遺響,并收錄了一些目前學界既有小說目錄失收的作品,這些作品部分收錄于該書附錄《清末民初稀見文言小說30種敘錄》中,對讀者一窺該時期文言小說的發展軌跡及其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日,《收官:中國文言小說的最后五十年》在成都的首屆天府書展首發。
《收官》作者、復旦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莊逸云從文獻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出發,分享了自己“沉潛”在上海圖書館五年的經歷,以及自己對清末民初文言小說研究的新發現。
她以清末小說《可憐蟲》為例,這是一部非常資深的研究者也未能目睹的小說,至于該書的內容,更是沒有人說清楚。莊老師在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和上海市圖書館有幸發現此書,而且據此書的“廬山真面目”更正了晚清小說研究名家阿英在其《晚清小說目》中著錄的舛誤。
著名作家何大草出版有長篇小說《刀子和刀子》《盲春秋》等,根據前者改編的電影《十三棵泡桐》獲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他坦言自己既是小說家,也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忠實愛家”,“文言小說源遠流長,如果用虎頭、豬肚、豹尾來打比方,它的頭在先秦,肚在唐宋,奇詭俏麗于清代的《聊齋志異》……但它的尾巴卻難以辨認了,似乎只剩下若干的碎片,消失在晚清的迷霧中”。
在他看來,《收官》一書鉤沉索微,詳細梳理,終于再現了文言小說斑斕的豹尾,讓我們有機會去重新認識、分享這幾乎被遺忘的珍貴文學遺產。(完)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