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馮倩楠 記者 趙婧
4月18日,咸陽市涇陽縣王橋鎮社樹村,“空巢”老人張鳳琴家響起了“咚咚咚”的敲門聲。“門開著哩。”聽到回應,社樹村“爸媽食堂”員工李艷推門而入,把手里提的一碗拌面放在張鳳琴面前的飯桌上。“謝謝,又麻煩你了!”張鳳琴說。
張鳳琴腿腳不便,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因此吃飯一直是個難題。自從“爸媽食堂”引入社樹村后,一天兩頓都由食堂員工送飯上門,解決了張鳳琴的吃飯難題。
民以食為天。在各項助老服務中,助餐是困境老人除助醫之外最為迫切的需求。2022年初,陜西助老匯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引入“爸媽食堂”項目,以涇陽縣社樹村為試點,為高齡、孤寡、獨居、殘疾、失能等困境老人提供愛心午餐。
“按說生活條件好了,誰家都不愁吃穿,但村里還是有家庭為老人的吃飯問題發愁。”陜西助老匯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社工何艷霞發現,在農村老人的觀念里,兒女們的前途、家里買房買車,都比自己“吃飯”重要。“尤其是‘空巢’老人,每天就是湊合著吃。”
讓農村留守老人能吃上一頓熱飯,也是社樹村老年協會會長邢會權的心事,“村里雖有食堂,但是大部分農村老年人都舍不得付費用餐”。
“爸媽食堂”是公益項目,資助對象主要為60周歲以上經濟困難的重病殘疾老人、75周歲以上經濟困難的空巢獨居老人,但這需要當地有符合衛生標準的廚房和食堂。
2021年下半年,陜西助老匯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找到邢會權,希望將“爸媽食堂”落戶到社樹村。通過走訪調查、篩選核實,最終確定了符合項目助餐標準的35位老人,每周一至周五為老人們提供一頓愛心午餐。
在“爸媽食堂”里的小黑板上,記者看到了最近一周的菜單:炸醬面、紅燒肉、餃子……“項目內統一用餐標準為一大葷一小葷一素一飯一湯,可根據飲食習慣,選擇用面食代替米飯,餐費標準為7元。”食堂的大廚兼送餐員李艷說,“爸媽食堂”按照當地老人一天吃兩頓飯的習慣,把項目餐定到了下午兩點半開飯。
小黑板的另一側,油水分離器清洗、剩菜剩飯處理、每日飯菜留樣、餐具消毒、晨檢等記錄冊被分門別類地掛在墻壁上,隨手翻開,就能看到過往每日食堂餐品的具體情況。
除了有十多位老人需要李艷上門送餐外,其余的都是集中用餐,賈淑云就是其中的一位。每到開飯前,賈淑云都會提前半小時過來,與一同就餐的老姐妹們在食堂門口的大樹下坐一會兒,嘮嘮嗑,飯后再到行動不便的張鳳琴家陪她解悶。“好吃、方便,還不用動手,自己在家可做不出這味兒。”賈淑云說。
“項目資助一期為半年,去年從1月到7月是第一期,今年第二期從3月份開始。”邢會權說,去年首期結束后,村民們對“爸媽食堂”的服務非常滿意,有的老人主動提出交餐費,繼續讓食堂提供服務,甚至早飯也想在食堂吃。
據記者了解,不僅是社樹村,在陜西助老匯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的幫助下,涇陽縣溝而上村、蒲城縣寺莊村也分別引入了“爸媽食堂”,均受到當地老人好評。“溝而上村與社樹村一樣,都是利用基層農村培育自助組織的方式承辦‘爸媽食堂’,社會工作組織可退居二線,將具體事務性的工作交給村組織來開展,進而可節省人工資源。”何艷霞說,寺莊村就是依托當地村養老院所建。
“爸媽食堂”大受歡迎,養老助餐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也越來越讓邢會權憂心,“因為名額有限,村里還有一些老人符合條件但沒能獲得服務,有人也會因此產生情緒”。
“在南方一些省份,有一些相鄰村鎮之間會形成‘老年用餐需求聯盟’,可為承包方提供更多的訂單。”何艷霞認為,要保障“爸媽食堂”長久運營,需要充分發揮當地政府、村級組織、社會甚至年輕老人等各方力量,讓其中任何一方單獨承擔都會難以為繼。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