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海斌
千陽縣是國家六盤山片區縣和陜西省扶貧開發重點縣,脫貧攻堅任務非常艱巨。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千陽縣把產業脫貧作為精準脫貧、增加群眾收入的有效途徑和根本舉措,探索實踐、創新模式,有力推動了全縣的脫貧攻堅工作。三年多來,累計脫貧7295戶24330人,53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貧困戶戶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13813元增加到2018年的21989元,全縣貧困發生率由22.3%下降到1%,2019年5月實現整縣脫貧摘帽。2016年、2017年、2018年連續三年被評為陜西省脫貧攻堅考核優秀縣區,2019年獲陜西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一是龍頭企業搭載。所謂企業搭載,就是將企業的發展通過資金、技術、信息、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與貧困群眾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從而實現企業盈利、群眾增收的雙贏效果。千陽縣先后引進陜西海升、華圣、大地豐泰等12家果業龍頭企業,正大、奧能、澳龍等奶山羊龍頭企業,整合產業扶貧資金、貧困勞動力、貧困戶土地、產業技術服務等資源,通過土地流轉、搭載分紅、入園務工、學習技術等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把企業和貧困群眾聯結起來,在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全縣產業發展、企業盈利、群眾增收共贏。多年來,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全縣蘋果面積達到13萬畝(其中矮砧蘋果7萬畝),苗木3萬畝,建成全國最大的矮砧蘋果苗木繁育基地,成為陜西省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縣和蘋果產業轉型升級示范縣;全縣奶山羊飼養量達到11.8萬只,成為全國唯一的莎能奶山羊保種育種基地。2600戶貧困群眾搭載海升集團年均分紅增收960元,540戶貧困戶搭載飛天乳業年均分紅增收1667元,1003戶貧困戶搭載寶雞超越苗木年均分紅500元。
二是集體經濟組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集體經濟屬“公”,便于承接扶貧資金,利于組織發展農村主導產業,覆蓋群眾面廣。在精準脫貧的新形勢下,通過集體經濟組織群眾發展產業、實現增收,成為千陽縣精準脫貧的必然選擇和產業脫貧最主要的途徑。2017年,千陽縣對全縣97個村(2018年行政村撤并后為65個)的集體經濟進行了清理、整頓和規范,每一個村都規范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實現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按照“整合扶貧資金、實行集體控股、搭載項目推進、強化村級管理、帶動群眾增收”的思路,緊扣全縣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先自下而上提出項目,再自上而下確定項目,注入扶貧資金,村級主體管理,帶動群眾增收。先后出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意見》等8個政策性文件,將2.3億元產業扶貧資金投入所有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產業項目312個,支持發展“一村一品”。截至2018年底,全縣40%以上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10萬元以上,全面消除了“空殼”村。其中,張家塬鎮寶豐村經營性收入達到200萬元,榮獲陜西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20強稱號。8077戶貧困戶通過信息、人力、土地等全要素帶貧,鑲嵌到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產業的全鏈條中,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實現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覆蓋所有村、產業扶貧項目覆蓋所有村和所有貧困戶的“三個全覆蓋”。
三是能人大戶帶動。貧困戶的周邊有產業發展的能人,他們或有合作社、或有小型家庭農場,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和規模,在群眾中具有號召力強、市場意識強、引領能力強等優勢,讓他們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對貧困戶增收具有最直接的效用。千陽縣圍繞蘋果、奶畜兩大主導產業,采取項目扶持、資金直補、政策傾斜等方式,從技術、加工及農資、培訓、銷售等方面提供服務,讓貧困群眾與能人大戶在一些生產要素上形成利益聯結,實現先富帶后富、共奔致富路。按照“選準一個能人,培育一個產業,成立一個合作社,帶動一方農民增收”的思路,鼓勵能人大戶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460個,成功創建國家級示范社2個、省級百強合作社5個、省級示范社10個,合作社注冊商標28個;整合3160.2萬元涉農資金,支持5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蘋果、奶山羊、核桃、養蜂等產業,帶動3517戶貧困群眾年均增收900元。全縣涌現出了張金強、何乾讓、魏小杰、冉會軍等100余名產業致富能人。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群眾跟進養殖中蜂2.6萬箱,種植玉米3萬畝、黃花菜328畝,帶動536戶貧困群眾年均增收1170元以上。
四是群眾自我發展。群眾自我發展,就是相對于有產業發展能力的群眾,通過政策扶持,解決他們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實現脫貧致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產業扶貧資金直補到戶,再通過幫扶干部的幫扶,最終實現脫貧目標。千陽縣實施農民增收千萬億工程,制定產業直補政策19條,累計投入857.56萬元產業直補資金,覆蓋3915戶貧困戶,為3453戶貧困戶發放小額扶貧貸款17049萬元,支持發展矮砧蘋果、奶山羊養殖、設施蔬菜、油料、藥材等產業,解決群眾發展產業缺項目、缺資金的問題。同時,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創建產業扶貧基地15個,工藝品扶貧加工基地5個,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119期,培訓貧困群眾2943人,解決群眾產業發展中缺技術的問題。通過努力,4900多戶貧困戶通過自主發展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8026戶貧困戶擁有中長期產業,占所有貧困戶的99.4%,筑牢了穩定脫貧不返貧的基礎。
實踐證明,產業脫貧是實現群眾穩定脫貧、長效增收的根本途徑,必須要從實際出發、長遠謀劃、長抓不放,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千陽縣委副書記)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