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父親所在的公社里只有一所衛生院,醫療資源極為稀缺,群眾看病極不方便。后來,政府開始選派有文化基礎的人去接受醫療培訓。于是,中學畢業、身為黨員的父親理所當然地被抽調去學習。從那時起,父親便踏上了自己的赤腳醫生之路。
雖然當赤腳醫生掙的工分并不多,但父親特別珍惜這個機會,全心全意地為大伙服務。每治好一個病人,他就感到無比開心。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赤腳醫生是個光榮且實用的職業。“赤腳醫生向陽花,貧下中農人人夸,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萬家。出診愿翻千層嶺,采藥敢登萬丈崖,迎著斗爭風和雨,革命路上鋪彩霞。”這首流行于上世紀70年代歌頌赤腳醫生的歌曲,如今父親哼唱起來依舊動聽。
1981年,父親考取了陜西省榆林地區衛生局頒發的“赤腳醫生證書”;1999年,他又考取了陜西省衛生廳頒發的鄉村醫生中專水平證書,完成了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的轉變。身份雖然發生了變化,但父親那顆堅持為鄉親們解除病痛的初心沒有改變。那時候,不分村里村外,無論嚴寒酷暑、白天黑夜,只要鄉親們需要,父親便隨叫隨到,哪怕是耽誤了家里的農活,也毫無怨言。
那時候,雖然家里條件不好,但父親卻讓我們五個兄弟姊妹都上了學。為了掙夠我們的學雜費,父親在田間地頭和房前房后都栽了樹,這些樹長大后就變成了我們的學雜費。但隨著孩子們年級的升高,費用開支越來越大,家里的經濟終于撐不住了,周圍的人紛紛勸說父親:“讓子女們都回來務農吧。”每次聽完類似的話,父親都很沉默,蹲在地上不停地抽煙。
每當家里歲數稍大一些的孩子主動說不上學時,父親便會很生氣:“怎么能半路放棄?多挨一年就能多上一年學,咱們總會熬過去的。”在臨近開學的那段時間里,父親經常半夜才回到家。而且神奇的是,每到開學前一天,我們的學雜費總會有著落。
直到上高中后我才明白,在那些漆黑的夜晚里,父親總是高一腳低一腳地去往各家借錢。村里人雖然有時并不能理解父親的決定,但憑著父親行醫多年樹立的良好口碑,只要他開口借錢,大家都會竭盡所能予以幫助,并且從不催要。而父親手里只要有點錢也會及時還給鄉親們。如今,每當我想起當年的那些情景,以及家里那個厚厚的賬本,總會感慨萬分。
新中國成立時父親還不到一歲,算得上是共和國的同齡人。現已離開醫療事業多年的他依然喜歡跟我們講起過去的故事,喜歡整理他的舊藥箱,喜歡跟我們念叨一句話:“做事要有恒心,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踏踏實實,不貪不占,做個干干凈凈的人。”或許,這就是父親,一個有著49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的初心吧。(白志強)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