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憲勤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語文教師如何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是一門值得探討的藝術。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學中要注意兩者的有機結合,做到巧妙滲透。
一、在解題明義、了解背景中滲透
課題是文章的眼,我每授一課,必定緊扣課文題目,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先初步感知,獲得輪廓印象。再介紹時代背景,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二者都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清貧》一文前,先讓學生理解清貧的含義,猜一猜本文描寫的誰,帶著猜想初讀課文一探究竟。然后查找方志敏的生平及他被捕前后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方志敏。
在教學時,讓學生結合課前了解的背景,根據學習提示要求自主默讀課文,畫出能夠體現方志敏品質的語句,然后圍繞這些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結合了解的背景更深一步看到了方志敏不卑不亢、正氣凜然,感受到方志敏清貧、樸素的生活及矜持不茍、舍己為公的精神品質,達到緬懷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目的。
二、在欣賞插圖、觀看視頻中滲透
引導學生欣賞插圖,領悟圖意,有助于學生把課文較為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借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神州謠》一文時,文中插圖有蜿蜒的長城和巍峨的群山,與課文內容遙相呼應,既表現了神州大地山河壯美,也給讀者無限遐想。教師讓學生觀看黃河、長江的視頻,了解奔流不息、氣勢磅礴的中華民族母親河等內容,讓學生體會神州大地的壯美,進而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在研讀語段、理解課文中滲透
文以載道,課文是思想內容的載體,兩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學中把二者緊密結合,有利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又能使思想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在教學第一次議花生時,先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父親說的桃子、石榴、蘋果的特點是“鮮紅嫩綠”“高高地掛在枝上”;花生的特點是“埋在地里”“矮矮地長在地上”。然后讓學生思考父親為什么這樣說。引導學生理解花生內在的可貴品質,然后再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在教學第二次議花生時,引導學生思考和認識到,我們生活中可能容易被那些光鮮的人或者事物所吸引,但那些默默無聞的人更令人敬佩。父親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花生一樣,做一個有用的人。同時,尊重學生的不同感受,把握分寸,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四、在板書設計、作業布置中滲透
板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濃縮,板書能簡練地、系統地體現教學內容,以明晰的視覺符號啟迪學生思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啟發。作業布置是對課堂內容的鞏固、深化和拓展,更能把思想教育深植學生內心。
在教學五年級語文上冊《少年中國說》時,板書設計“責任”“雄起”“奮發向上”等重點詞語,時刻提醒學生銘記責任,奮發圖強。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課文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課后查找資料,了解為了實現強國夢,中國百年來各行各業涌現出的杰出代表和典型人物事跡,并以此為主題做一份手抄報,讓學生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種子根植于心。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視文道結合,把思想教育滲透到教學全過程,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開發和思想情操陶冶為一爐,就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作者系西安市碑林區建國路小學教師)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