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眼睛要盯著自己的龍,隨著龍一起移動。”18日上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雨壇彩龍傳承人、73歲的羅德書來到雨壇小學校,為雨壇彩龍演藝傳習所的孩子們上課。
據悉,發源于四川瀘州瀘縣方洞鎮的雨壇彩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悠久的歷史和浪漫的龍舞表演,有著“東方活龍”的美譽,而瀘縣也有著“中國龍文化之鄉”的美譽。雨壇彩龍的創新發展,離不開一代代傳承人的傳承守護,第五代傳承人羅德書就是其中之一。
“要手隨眼動,眼隨心動,手、腳、心一齊動,龍自然就活起來了。”羅德書讓孩子們像龍一樣去看、去動、去想,體會龍的神氣。
教室里,羅德書一邊講解理論,一邊示范動作,孩子們興趣昂然,躍躍欲試。受場地約束,大家不能盡興。雖然下著雨,但孩子們還是愿意到操場上實地操作。
伴著中氣十足的叫喊聲,只見羅德書兩眼一定,雙手一揮,手中的雨壇彩龍“龍頭”如同活了一般,不斷翻滾躍起。孩子們也跟著舞動起來。
龍出洞、龍奪寶、龍抱蛋、龍嘆氣、龍翻滾……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示范,一個動作一個動作過關,最后連貫起來,大家的額頭都泛起了汗水。
“我學雨壇彩龍有一年半了。雨壇彩龍是我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好好學習,讓它繼續傳承下去。”雖然額頭上冒著汗,累得氣喘吁吁,但雨壇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鄭好仍然堅持著。
“年齡大了,有些力不從心了。”羅德書說,可一舞動起龍,他的精神一下子就十足起來,對孩子們的動作也嚴格要求起來。“我們叫舞龍為耍龍,耍字代表著享受和熱愛。”
“我先是向師生傳授舞龍技藝基本動作,然后選擇50個娃娃組建學生舞龍隊,再系統培訓舞龍。”羅德書說,從基本動作開始,再到套路訓練、樂器訓練。到了期末,基本能進行一個完整的表演了。
“我是第五代傳承人,我兄弟有倆孫子,我也有兩個孫子,他們也跟著學習耍龍了。我們必須要傳承下去。”羅德書表示。
“雨壇彩龍被稱為‘東方活龍’,有著鮮活靈動的生命情態和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我希望能讓它得到充分保護、傳承和發揚。”羅德書說。
近年來,瀘縣十分重視雨壇彩龍的傳承,在方洞中小學、雨壇中小學都設立了傳習所,開設雨壇彩龍校本課程。羅德書兄弟二人每個月定期到傳習所上課。不僅如此,羅德書兄弟二人還受邀到福集鎮龍腦橋小學開設課程。
“不僅會舞龍,我們還能制龍。”仔細觀察羅德書的手掌,黝黑、厚實中還有幾個泛黃的老繭。這是舞龍、制龍留下的。
上完課,來到他的家里,只見畫好龍麒麟的油紙被當成裝飾品掛在墻上,雨壇彩龍的“半成品”隨處可見。
羅德書拿著一把刀,在竹林里選擇一株慈竹,熟練地砍、剃、劃……坐在屋內,對還未編制完成的龍頭進行編制。
“如今,舞龍隊練習、表演的每一條雨壇彩龍,都是我們親手制作的。”羅德書說。
“就地取材,竹條結實、有韌勁。”羅德書說,純手工制作為每一條雨壇彩龍賦予了生命。說話間,羅德書手執一個龍頭,在院壩內舞動起來,雨越來越大,讓雨壇舞龍祈雨習俗更加神秘。
2006年,瀘州雨壇彩龍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羅德書成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永遠不會放棄,再多的問題也要想辦法解決,堅持下去。”目前,羅德書確定把小兒子羅大清,以及弟弟羅德學的兒子羅偉作為雨壇彩龍的第六代傳承人來培養。
“我們想組建一支隊伍,能夠定期在鎮上、縣上開展龍舞表演,向前來旅游的游客展示雨壇彩龍的魅力。”在羅德書的心中有一個美好的愿望。
據中國新聞網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