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玉明
通常,中國人習慣把60歲以上的人稱為老人,并把這個年齡段的生活美其名曰“夕陽紅”。但從當下實際情況及對未來預測,總是讓人有一種局促不安的反復自問:“夕陽”能“紅”嗎?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過程。如果把人生當作“一天”來看,朝霞升騰見“光華”,夕陽西下是“余暉”;如果把人生當作“一年”來看,從草長鶯飛至枝枯葉落,“一歲一枯榮”。這個過程終將到來,擺在廣大老年朋友面前嚴峻而復雜的問題就是:“夕陽”能“紅”嗎?老了能“樂”嗎?
其實,人們都知道,說“最美不過夕陽紅”,只不過是用一種比喻、形容來寬慰而已。“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才是真實、形象的反映。
我國最新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8.7%,65歲以上達13.5%。陜西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9.2%,65歲以上占13.32%,有不少地方超過了20%。我國人口“結構性特征”的老齡化不僅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已成為大趨勢。不難設想,再過10年,必然是深度老齡化的社會。因而,目前引起全社會對“老年護理”問題的高度關心關注也就成為必然和必須。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過程,總是有最后時段的“倒計時”。“夕陽紅”,本質上是指老年人如何度過生命旅程中的最后一段。老年問題既然與每個人、每個家庭有關,那么就應該引起足夠重視。最近,之所以有關老齡化的問題被熱議,是因為這個話題涉及全社會每個人、每個家庭。認真調查研究,用政策引導,用制度機制解決好老年護理問題愈來愈急迫,正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智慧養老”及“互聯網+護理”的試點正在加速推進,無疑是契合實際、順應民心之舉,其意義非常重要。然而,從運行情況來看,尚有美中不足。不但主導、引領的主體層次需要提升,而且現實也急切呼喚“頂層設計”。從實踐探索情況看,辦“養老業”的,民企居多、國企較少,民政系統覆蓋有限……未能呈現“百花齊放”態勢。應該說,有諸多模式,有經驗積累,有良好成效,也不乏成功范例,但也伴生著一些問題。
當人步入暮年之時,思慮未來養老何去何從,接受護理又在哪里落腳,已成為必然。相應產生身臨其境的“夕陽斜照”之感,也屬自然。從表象看,這是一個覆蓋全社會成員的話題,且顯得有點沉重,而本質上是涉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千秋傳承之國是。
顯然,隨著老齡化深度發展,老年護理問題已經擺在面前,不容回避、不可忽視。
時下,人們常說涉老產業是“朝陽產業”,實質講的是,老年群體的占比及需求與日俱增,圍繞老年所需而形成的新的產業,就像朝陽初升,一定會出現如日中天之景象。可謂,“夕陽”群體必將催生“朝陽”產業。
這里,我們有必要深層次探討一個問題:即如何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孝道,承載、融入老年護理事業及產業之中,讓民族傳統文明文化得到有形傳承而發揚光大,其意義不是非常重要嗎?
我國歷史上一貫對孝道看得很重,如《孝經》十八章,通篇講的就是孝道在家與國治理上的體現。漢代選拔官吏以“孝廉”為科目,明清直接把“舉人”稱為“孝廉”。所謂“夫孝,德之本也”“百善孝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謹身節用,敬養父母”等。古人傳下來的,正是把孝道不僅作為規范人思想行為的衡量標準,而且用于治理國家。中華民族孝文化博大精深,不失為教化育人的經典,當今社會應該廣泛傳承而需警惕在不知不覺之中漸失。
應該肯定,“夕陽紅”取決于對涉老項目即所謂“朝陽產業”的重視和發展程度,更取決于對老年護理政策的研究出臺和落地落實。這里尤為重要的是,應把孝道文化融合到政策、制度、機制之中。
不難預料,隨著老年護理對適老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必然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的催生和發展。目前不斷“生長”的2.6億“夕陽群體”也必將成為未來“朝陽產業”發展的基礎資源和消費主體,似乎還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我們期待著,“夕陽紅”絕不是美好的愿景,而是人人都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全社會為之奮斗的目標。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