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吉林通化的單兆鑒,是新中國第一代滑雪運動員,新中國第一位全國滑雪冠軍。今年83歲的他被譽為“中國滑雪之父”,但他更習慣自謙為“不退役的老兵”。
自16歲加入專業集訓隊開始,單兆鑒仿佛一部助力中國冰雪事業發展的“永動機”。他的發現,助推崇禮從默默無聞的小城變為滑雪勝地;他的探尋,為人類滑雪起源找到了新的答案。
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80天之際,單兆鑒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期待中國冰雪在世界舞臺榮耀綻放。
推廣冰雪源自樂享冰雪。通化市地處長白山區,凜冬時節,林海雪原美不勝收。20世紀40年代,單兆鑒便馳騁在這片原生態雪野間。當時,他的裝備不是雪板、雪杖,而是破舊的鐵質洗臉盆、澆水結冰后的草鞋。“草鞋底磨破了會凍腳,但還是照舊玩。那時對雪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愛。”他回憶道。
1954年,為響應當時國家體委在東北三省臨山有雪地區要“廣泛開展冰雪運動”的號召,通化等地組建滑雪集訓隊,16歲的單兆鑒成為第一批滑雪運動員。雖然彼時物質匱乏到運動員訓練必須自制滑雪木板,晚上睡覺要集體擠在平房大炕,但單兆鑒對此并不抱怨,篤定心志要闖出名堂。
三年后,單兆鑒穿著一條厚秋褲奪得新中國首個滑雪冠軍。1957年2月,第一屆全國滑雪運動會在通化舉行。當時,每名運動員報項上限為三個。19歲的單兆鑒一舉將越野滑雪男子5公里、10公里和團體接力三個項目冠軍收入囊中。他說,當時穿厚秋褲主要是為了減輕身體負擔,而贏得比賽冠軍進一步激勵了他開拓冰雪人生的斗志。
兩年后的冬運會上單兆鑒再度斬獲越野滑雪項目的兩枚金牌,還嘗試過跳臺滑雪,成為國內北歐兩項運動的“探路者”。然而,缺乏專業“滋養”的他很快品嘗到透支的苦楚。接連的傷病,讓他24歲時被迫告別運動員生涯。
“我是一個滑雪運動員,吃過苦,斷過骨,我都不后悔。”單兆鑒說,告別運動員生涯并不意味著夢想退役。他執起教鞭,帶出了一批滑雪健將。之后又相繼擔任中國滑雪協會秘書長、中國滑雪隊領隊、亞洲冬季兩項滑雪聯盟技術部主任等職務,把中國冰雪運動和冰雪文化的火種向更廣的領域、更多的人群中傳遞。
1995年,57歲的單兆鑒在崇禮的群山峻嶺間有了一個“重大發現”。“雪量很大,一次降雪就有20多厘米厚,且山體坡度良好,非常適合開展雪上運動。”他說,滑雪運動需要市場,而崇禮距離北京城區不到300公里。在他的推動下,崇禮首家滑雪場應運而生,這里的大眾滑雪市場也在其星火效應下逐步壯大。崇禮向滑雪目的地的轉變,成為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的有利條件。
退休后,單兆鑒依然沒有選擇“退役”,他將絕大部分精力傾注在滑雪歷史文化的研究上,他要向世界講述中國獨特的冰雪故事。
從首都到西北邊陲,單兆鑒開啟了十余年調研之路,撰寫了《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是人類滑雪最早起源地的研究歷程紀實》。2015年,挪威、瑞典、芬蘭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30余位滑雪歷史研究專家共同發表《阿勒泰宣言》,認為阿勒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地域。
那一年,也是國際奧委會宣布2022年冬奧會落戶北京的那一年。從邊疆回到首都的單兆鑒,又多了一個不“退役”的理由——繼續推廣冰雪運動,推廣冬奧文化。
2018年,單兆鑒被國際滑雪歷史協會(ISHA)授予“世界滑雪歷史研究終身成就獎”,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開展冰雪知識講堂、投身校園冰雪公益……如今,已過耄耋之年的單兆鑒依然活躍在中國冰雪事業一線。他為自己制訂了一個“八五計劃”,就是在80歲到85歲之間繼續為中國滑雪文化傳承和發展傾注能量。
“‘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不是數學上的絕對值。我們要通過冬奧會的舉辦,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冰雪運動中來。”單兆鑒說,期待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之后,中國的冰雪文化、冰雪運動、冰雪設備、冰雪產業等各個領域遍地開花,中國冰雪能夠在世界舞臺上榮耀綻放。
據新華社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