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京在烈士陵園擦拭墓碑
□魏丹丹文/圖
4月6日清晨,在位于華山腳下的烈士陵園里,63歲的張順京和老伴兒胡海燕正忙著擦拭墓碑,清理陵園。
張順京在戰場上受過傷,一條腿至今伸不直,每次清掃都需要克服身體上的困難,而這樣的堅守,至今已走過了38個年頭。
兩棵松柏作見證
“這兩棵松柏見證了我們在烈士陵園的38年時光。”望著天福堂前那兩棵枝繁葉茂、蒼翠欲滴的松柏,張順京說,“這是38年前,我和妻子初到陵園時親手種下的。”
張順京是陜西富平人,19歲時光榮參軍,隨部隊駐扎在四川眉山。1979年,他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一次戰斗中受了重傷,被戰友們從戰場上背到了后方。1980年,張順京被安排到位于華陰市的陜西省榮譽軍人康復醫院休養。經過兩年艱苦恢復訓練,他勉強可以行走。
1982年的一天,張順京外出散步時,無意間來到烈士陵園,看到年久失修的陵園圍墻倒塌、荒草遍地,他心里很不是滋味。隨后他找到陜西省榮譽軍人康復醫院領導,要求去烈士陵園守墓,并把家搬到了陵園。
盡心盡力護陵園
從那時開始,張順京和妻子從早到晚在陵園里忙碌著,清除雜草、整理陵園。沒有圍墻,他砍下樹枝扎成籬笆,把陵園圍起來;沒有水,他讓妻子去附近的學校找水;沒有電,他就靠點煤油燈和蠟燭照明。
“我的命是戰友們救下的,我永遠不會忘記。”每年的清明節,張順京都要為每位烈士燒上一炷香,敬一個莊嚴的軍禮,以此寄托對戰友的思念。
張順京守護的烈士陵園,長眠著500多位革命英烈。往年每到清明節,都是他和家人最忙的時候,華陰市機關單位、部隊官兵、中小學生等社會組織、團體紛紛來到烈士陵園祭掃,緬懷革命先烈。他不僅要接待前來掃墓的烈士家屬,還要為祭掃的團體講述先烈的英雄事跡,常常飯都顧不上吃,腿即使站得酸痛難忍也堅持不坐輪椅。有時忙不過來時,兒子和女兒也會幫忙。
張順京說,今年受疫情影響,烈士陵園暫停現場祭掃活動,提倡“云祭掃”。清明節當天,他和家人為每一位烈士都獻上了花籃。
疫情發生后,他還通過武漢市慈善協會捐款一萬元,希望能為一線醫護人員買一些防護用品。
紅色故事代代傳
張順京的兒子、女兒都是在烈士陵園出生、長大的。在他的感染下,兒子、女兒自懂事起,就和父母一起打掃陵園,還邀請同學一起參加義務勞動,聽父親講紅色故事。
在張順京一家人的精心打理下,現在的烈士陵園四季常青,肅穆而靜謐。這些年,烈士陵園還修建了天福堂,建成了大理石墓座。
張順京還擔任陵園的義務講解員。為了講好烈士的事跡,他多方尋找烈士家屬了解情況、查閱相關資料,把烈士的英雄事跡一筆一劃地記在本子上。現在,他堅守的烈士陵園已成為華陰市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張順京還不時被邀請到機關單位、學校進行黨日活動宣講。他說:“只要能將紅色故事一代代傳承下去,我累一點兒不要緊。”
“38年了,清明節我從來沒有回過富平老家為先輩祭掃,覺得愧對父母,但我不后悔。只要我還能動,就會一直堅守在陵園,烈士陵園就是我的家!”張順京說。
《各界導報》2020年04月13日 第4592期第4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