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2月19日農歷元宵節,距離全國兩會開幕還有十多天時間,在陜全國人大代表、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蘭已進入“兩會快節奏”。在指導學生撰寫論文、準備國際會議資料之余,她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打磨”全國兩會建議上。
2018年,是方蘭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第一年。從榮譽感到責任感,她對“人大代表”的理解愈加明晰:“視野更寬、思考更深、提煉更精,要做到這幾條必須傾聽民聲民情,把老百姓最真切的訴求記在心上。”
作為一名從事農業經濟學研究的學者,方蘭熱愛兩個地方——講臺和田野。她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盡量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空間,引導他們嚴謹治學;她喜歡親近土地,靠事實說話,讓學術成果走出象牙塔,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她說:“搞農業研究常常與臟苦累相伴,但我享受這份純真質樸。”
去年9月,在陜全國人大代表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赴商洛市開展專題調研,在柞水縣的所見所聞深深觸動了方蘭。“這里靠近西安大都市圈,高速公路、鐵路交通網絡較為完善,扶貧+旅游工作做得卓有成效。”方蘭注意到,當地不少民居經改造成為高端民宿,為貧困戶增收提供了更多可能。“農村不是污染行業的避風港,鄉村振興要真正興在綠色產業上,任何時候都不能靠降低環保標準來招商引資。”
因為多年致力于農業水資源和“三農”問題研究,資源和環境價值評估也是方蘭的關注點之一。去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在陜西進行執法檢查,方蘭在座談會上提出“大氣幸福指數”概念。她建議,大氣環境評價既要有來自技術層面數據監測的“硬杠杠”,更要有老百姓對空氣質量的打分項作為“軟指標”。
6年前,方蘭承擔榆林市榆陽區政府“榆陽區現代農業發展目標與路徑選擇”委托項目,她帶著學生走訪了21個鄉鎮,130個行政村,30多戶企業,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項目結題后,方蘭每年都會到當地回訪,農村“三變”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讓她欣喜不已。“榆陽區馬合鎮麻生圐圙村萬畝馬鈴薯基地著實令人震撼,田里布設的指針式噴灌系統有序作業,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畫出一個個美麗的圓。”
今年全國兩會,方蘭準備就農業農村發展、黃河生態帶建設等方面提出建議。她說,“我深愛黃土地,愛這片土地上奮斗不息的人民,這股精神的力量讓我一刻不敢懈怠。”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