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曾經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在這里,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戰并奪取全國勝利。今天,在這片紅色圣地,同樣有一批金融扶貧“戰士”,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揚勇于吃苦、不畏艱難的延安精神,為老區人民架起通向致富的梯子。工行延安分行干部常志榮,就是其中的一位。
讓“幸福”來敲門
從延安市區向西南方向,車行不到半小時,就是有名的杜甫川。延安寶塔區萬花鄉元莊村,位于杜甫川中部,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地貌的拐溝山村。全村占地面積1030畝,可耕種土地僅有470畝,人均耕地1.03畝。主要耕地都集中在貧瘠的山坡地帶。糧食作物靠天吃飯,廣種薄收,單位產量很低,全村半數村民靠外出打工養家糊口。2011年,村民年人均毛收入不足1500元,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貧困村。
面對貧困現狀,無支柱產業,集體經濟薄弱,自然環境差,勞動力文化素質低,發展滯后,貧困陰霾籠罩。全村63戶192人,其中,貧困戶6戶17人,顯然,要完成脫貧任務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常志榮,2012年被省行指定為工行陜西分行“兩聯一包”駐村工作隊成員,來到寶塔區萬花山鄉元莊村開展“兩聯一包”扶貧工作。幾年來,他已把自己置身于一個地道的元莊人,為元莊村早日實現脫貧,讓村民盡快過上幸福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當他來到村上后,不畏艱苦,深入田間地頭,深入村民家中,調查研究,訪貧問苦,尋找元莊村擺脫貧困,發展致富的突破口。他和村上干部以及駐村工作隊同志認真分析貧困的原因,為元莊村因地制宜制訂出三個“三年發展規劃”,助推村民一步步走出貧困。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讓“幸福”來敲門。
六年來,常志榮無論是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還是隊長,他都把自己全部精力傾駐在貧困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扶貧攻堅工作中。到2018年底,人均實現純收入7708元,較他來時增加了3.4倍,貧困戶人均實現收入6000元,提前實現整村脫貧。
六年來,他和工行陜西分行駐村工作隊的同志一起,圍繞發展規劃抓落實。積極協調,多方爭取區、鄉兩級政府和省行的支持,實施聯動扶貧,整村推進。累計投入130萬元幫扶資金,為村上恢復水毀耕地70畝,新增治溝造地30畝。改造老舊果園120畝,建養殖大棚7個,硬化村戶道路1500米。鄉村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生活向著小康道路邁進。
六年來,他帶領村民堅持實施產業扶貧,提出“長短結合”的扶貧策略,把發展山地蘋果產業作為長期致富的根基。為了加強果園管理,村上與28戶果農簽訂了管理協議,推行“以獎代補”的管理辦法。調動村民發展蘋果產業的積極性。幾年來為村民購置果樹專用化肥達75噸,新建果園集雨水窖35個,新栽果苗6500株。在發展養殖產業中,他采取農戶加補貼加銷售的辦法,把發展養殖作為村民當年增加收入的主渠道來組織實施。資助村民發展養豬達400頭,養雞3000只,建養雞設施20個。
要徹底斬斷“窮根”
一定要拔掉“窮根”,讓貧困戶不再受貧窮困繞!
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常志榮都想盡千方百計地努力去實現,在他眼里,沒有什么辦不到的事情。
當村民們走過這座橋上時,大家都會想起工行的常隊長。這是村民們去地里干活必經的一條路,以前,去地里干活的人們都要趟泥從河里過去。每到春秋季節,河里的淤泥成了大家的“攔路虎”,這里時常出現翻車、村民受傷的事情。2013年夏天,延安遭遇到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災害,河水泛濫,村民一連多日不能下地。
常志榮心想,不能再讓村民為此鬧心了,他要在這里架一座橋。他的這個想法,得到村民們的叫好,但首先面臨的是資金問題,資金從哪里來?常志榮立即去省行向上級匯報了災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省行表示一定大力支持,決定先幫助村民度過難關,機關工會動員職工為村民捐款捐物,購置防災賬蓬雨具及米、面、油等救災物資。
不久,省行批撥了修橋資金。好消息傳到村上,大家奔走相告,村上專門聘請了設計師,制定了詳細的施工方案,鄉政府出面組織施工。一年后,一座跨河惠民橋在橫貫村中的河道上建起了,困擾村民多年來趟水過河的頑疾,終于得到了解決,大家再不用為下地上山干活發愁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5年,一場更大的暴雨再次將橋沖斷,連周圍的道路也被沖跨了。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扶貧工作的目標,陜西分行領導一班人毅然決定,重建一座更堅固的橋。新橋的落成,再一次架起了工行人與老區人心里的彩虹。為表達對工行人的感激之情,鄉政府專門在橋頭樹起一座碑子,把老區人對工行的情誼,牢牢契刻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
常志榮一有空,就一個人來到村對面的山上,他望著下面的村莊,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讓大家盡快脫貧?他和村領導一起對村上的情況進行認真分析,逐戶走訪,得出元莊村的發展出路要有產業,無產業不富,走產業脫貧無疑是一條致富的快車道。根據村上實際情況,從養殖和種植入手,就能讓村民增加收入,擺脫貧困。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村上的年青人都去外地打工,剩下大部分都是祖祖輩輩的莊稼人,這里土地貧瘠,只要種上莊稼能靠天吃飯就已經不錯了,養豬樣雞那需要投資呀,一旦死了怎么辦?
常志榮和村干部磨破了嘴、跑斷了腿,逐戶進行宣傳,就是沒人愿意動。在他的反復動員下,第一年全村養豬16頭。第二年,給養豬戶補貼一半費用,要達到產業化就一定要讓農戶看到養豬帶來的甜頭。他決定以點帶面,樹立樣板。在他的動員下,村民李慶榮、石占成帶頭養豬,村上給建豬圈的每個補一千元,但全村還不到30頭。到第三年,全村養豬達到40多頭。看到有人養豬得了利,村民便紛紛行動起來,覺得這是脫貧的一項“短平快”方法。到2018年底,全村生豬存欄180余頭,預計這項可增加收入30萬元。
為了保證村民收入持續增長,常志榮實施了他的養殖第二輪計劃,大力推廣養雞。去年初,村上靠扶貧支持買雞苗3000多個,給每戶發80個,貧困戶160個。到年底,他還親自聯系收購成雞,全村當年實現銷售收入約10萬元。
常志榮說,養殖和種植,是實現產業脫貧的兩個車輪,必須要同步發展。他根據村上的山地優勢,提出發展蘋果業,大量種植山地蘋果。談起蘋果種植,他深有感觸地說,在種蘋果這件事上,非常的曲折,由于蘋果周期長,從栽苗到掛果需要5-8年時間,村民看不到眼前利益。
當然,除了他講的實際問題外,農民種在地里的果樹,前頭幾年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維護,樹苗經常被野兔、地老鼠連根咬斷。但既然認定了,他就會一直走下去,他覺得這是讓農民能夠保證以后每年持續收入的好方法。
為了調動大家種果樹的積極性,他設計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建立了鼓勵種植的考核表,確定了三個果樹考核管理員,他還參照銀行里的考核辦法,每年考核一次,評選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個檔次,并以化肥進行獎勵。對連續三次考核獲得優秀的農戶,再獎勵一臺剝割機。同時,他和村委會研究,給一畝地再另外獎勵一袋化肥。
面對黃土高原干旱的狀況,他爭取到省扶貧辦資金8萬元,為村民在果園集中的山坡打了滲井35口,這一舉措被確定為省級扶貧單位示范工程。
村民常老三是最早種植果樹的受益者,他的果樹率先掛果。為了讓村民看到希望,常志榮主動幫忙聯系工行陜西分行電子銀行部、機關工會,幫助引進某集團蘋果銷售商,為其搭建起蘋果銷售平臺,首次優價銷售蘋果3000斤。2018年,常老三的蘋果產量已達3萬多斤,談起今年的收入,常老三的臉上掛滿了喜悅,心里懷著對常志榮無盡的感激。
不能讓扶貧有“空擋”
蒼蒼黃土、悠悠黃河,常志榮發自骨子里愛上了這片土地。
正當他帶領大家風風火火的奔向幸福的時候,一個無法回避的實現問題擺在面前。2015年12月底,常志榮即將退休,他把幾年來村里扶貧的情況詳細地整理出來,包括每家每戶的養殖和果園未來發展現狀,密密麻麻地記了一個筆記本,鄭重地把本子交給組織。
其實,他有一個“心結”。幾年來和村里人有了很深的感情,他已經離不開大家,這里已經成為他的第二個家。那時,正值習近平總書記去湖南扶貧調研,剛剛提出精準扶貧新目標,常志榮結合實際為元莊村制定了加快脫貧奔小康的新措施。當時,組織上還沒有找到接任他的合適人選,常志榮焦急地說,扶貧工作決不能有“空檔”。
當村委書記知道這一消息后,主動找到工行,代表村民表示:“我們需要老常這樣的干部,村民們也舍不得常隊長”。組織上經過再三考慮,決定讓他繼續留村開展扶貧工作,他欣然接受了組織安排。
老牛自知黃昏晚。從此,常志榮沒黑沒明,把所有精力全部都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到2016年,全村提前實現了整體脫貧。
其實,那段時間,他的身體一直不好,患有嚴重的胃病,村民們都清晰的記得那年冬天的情景。
年關快到了,常志榮為了鼓勵養豬戶的積極性,冒著嚴寒去西安為大家聯系了一家單位,可以一次收購村上的豬肉。他回到村里立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大家,并聯系好衛生檢疫部門。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帶領村民們就開始逐頭豬進行檢疫、屠宰,在零下十多度的寒冬里,他強忍著胃痛一站就是一整天,直到夜里11點把豬肉安全地送到西安。而此時的常志榮他再也撐不下去了,當他想到村民們喜悅的笑臉時,自己卻住進了醫院。
常志榮就是這樣一個人,把扶貧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2016年8月,常志榮的胃病再度發作,住進醫院需要做手術,他的體重一下子減少20多斤。但他強忍病痛,沒有告訴任何人,只是悄悄地讓家人陪同去醫院做手術。家人流著眼淚說,元莊村已經脫貧,你不要再撐下去了,你已經退休,個人的命重要呀!可常志榮笑著說,我既然已經答應了組織,就一定要做下去,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我不能甩擔子。半個月后,他一出院又來到村上忙起來。
常志榮像一個“永動機”,只要是和扶貧有關的事,他都會用心去辦。多年來,他身上一直帶著藥,一直沒有時間去看病,不知多少次錯過復查時間。
其實,筆者采訪常志榮也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他堅決不讓宣傳他自己,采訪計劃一直推遲了一年多,多次都被他拒絕。
他常說,你們不要宣傳我,請多宣傳工行,扶貧工作是大家的功勞,應該感謝工行的救助、工行員工的捐贈。更應該感謝工行陜西省分行、感謝延安分行各級領導多年來的支持。如果沒有工行、沒有各級政府和村上的支持,我一個人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常志榮是一位有責任、有擔當的普通工行干部,他所在的扶貧工作隊,雖然人員換了幾任,但他們的工作作風沒有變,一心為了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決心沒有變。連續三年,工行陜西分行扶貧工作隊被評陜西省先進扶貧集體,他個人也被連續授予優秀扶貧干部。
常志榮就像這黃土高原上的山丹丹花,以自己的勤勞與樸實,以對扶貧工作的執著和對農民的熱愛,默默地裝扮著這片紅色的土地。(楊軍 張潔)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