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參與體育運動如何防暑降溫,安全健身
進入7月以來,全國多地開啟“燒烤模式”,特別是華北地區已持續高溫多日。在此情況下,參與體育運動時如果缺乏科學合理的方法,往往容易造成身體損害甚至產生嚴重后果。
為此,《工人日報》記者近日通過走訪體育運動醫學專家和相關業內人士,了解到高溫天氣下體育運動容易產生的各種意外損傷和病癥。業內專家表示,做好防護措施,控制好運動量,及時補充水分,炎炎夏日里的科學健身可以有效規避運動傷害。
高溫下運動須當心
近日,北京的高溫天氣一直持續,但仍有很多市民堅持體育鍛煉。家住朝陽區的邵女士告訴記者,抱著“夏天出汗量大,健身可以更快速減脂”的想法,近來一直堅持跑步。但在上周傍晚跑步過程中出現了想嘔吐、目眩等癥狀,一度產生暈厥狀態,最后在同事的幫助下通過冷敷才逐漸緩解。
對此,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主任醫師王達輝告訴記者,高溫情況下運動產生的病變中,最常見的就是中暑。“在高溫環境下,身體無法有效散熱,導致體溫升高過快,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和意識暫時喪失等癥狀。”
王達輝稱,比一般中暑狀況更嚴重的是熱痙攣和熱射病。熱痙攣是指因高強度運動或體力耗盡而引起的肌肉痛性痙攣。“導致運動員肌肉痛性痙攣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脫水、微量元素(如鈉和鉀)丟失、極端環境條件以及神經性疲勞等。”熱射病則是一種嚴重的急癥,表現為高熱和意識障礙,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死亡。
此外,據上海浦南醫院醫師吳洪亮介紹,高溫下運動對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都構成一定影響。“大量出汗和氯化物的喪失,使胃液酸度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高溫下運動可使小腸的運動減慢,形成其他胃腸道疾病。”
為了避免出現以上病變,相關專家提醒,在夏季高溫下進行運動時,應注意掌握科學防護和運動康復方法。如果出現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并降溫散熱,嚴重時需及時就醫。
室內室外要區分
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隨著近期高溫天氣持續,很多健身愛好者在參與體育鍛煉時,更偏向于選擇室內運用各類健身器材進行鍛煉,但仍有部分人群熱衷在室外進行跑步、騎行、球類運動等。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韓楨認為,高溫下在室外須盡量避免在中午時段進行劇烈運動,在運動中需要一定的防曬措施。“當室外溫度超過35℃,特別是濕度較大時,要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如長跑、足球等項目。陽光特別強烈時也要減少室外運動,盡量避免陽光直射頭部。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鍛煉。”
王達輝告訴記者,室外運動溫度較高,人們更警惕身體發生的變化,但在室內運動時往往容易忽視。室內健身要注意空調的溫度和濕度,一般建議在22-24攝氏度之間,并保持適當濕度,以提供舒適的運動環境。“如果溫度過低,一旦運動結束進入室外高溫環境,容易產生感冒、痢疾等疾病。沒有空調的室內,需要確保室內有良好的空氣流通,可以通過開窗或使用風扇來增加空氣流動。”
冬季項目國家隊體能教練郭勇則建議,在高溫天氣下,可以選擇一些低強度的運動方式,如散步、健身操、瑜伽等,以減少體能消耗。“高溫下,室內項目可以多考慮一些,但一定要避免過低室溫和過高的鍛煉強度。”
科學健身有妙招
面對高溫天氣和體育鍛煉的矛盾,那么有沒有更科學合理的健身方法和指導,可以既達到健身效果,又能有效規避高溫所帶來的運動風險呢?答案是肯定的。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關節鏡和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吳鵬認為,要做到在高溫下科學健身,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適當調整運動強度,避免過度勞累;應選擇透氣性好、吸汗快干的運動服裝和鞋襪,以便身體能夠更好散熱和排汗;高溫天氣下運動要充分補水,尤其是補充鹽分和電解質;在運動過程中要定期休息,避免過度勞累;運動后切忌立馬吃冷飲、猛喝冰飲料、洗涼水澡等。
吳鵬還提醒健身人士,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熱劑對熱射病患者的過熱是無效的,而且它們可能會加劇肝損傷或引起腎損傷、消化道出血,因此不建議使用這些藥物。
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國民體質與科學健身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高溫天氣健身時最重要的是合理選擇運動項目、運動時間和運動裝備,根據個人體質和環境條件做出相應調整,“尤其是心臟病、高血壓人群,應在專家的指導下合理適度開展健身活動”。(劉兵)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