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一場大考,考驗著政府的應對能力、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市民的協作精神,也讓輿論迎風承壓。2021年12月9日西安遭遇此次疫情之后,涉疫謠言也聞風而起。這些謠言雖然“存活”時間很短,卻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辨識謠言本質認清造謠危害
近期出現的涉疫謠言內容五花八門、標題嘩眾取寵、表現方式不一而足,但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外乎以下幾種類型:
——聳人聽聞,夸大疫情傳播情況。比如,2021年12月18日,宋某在微信群內轉發防疫人員集合視頻,散布謠言稱“爆發了!某地今天死了不少人”“要癱瘓了!今天死了不少人”,擾亂網絡傳播秩序和社會秩序。
——誤導群眾,人為制造社會恐慌。比如,2022年1月3日,曹某將一段外地學生放學視頻虛構為“西安某學校學生向秦嶺轉移隔離”的信息在網絡發布;2022年1月8日,張某編造“某公寓4個老年人確診,800多人被拉去定邊沙漠隔離”的謠言信息在微信群散布,擾亂網絡傳播秩序和社會秩序。
——蓄意抹黑,惡意詆毀城市形象。比如,2022年1月2日,微信公眾號“清風明月樓”發表網文傳播“普通社區居民沒菜吃”等嚴重不實謠言信息,文中出現“沒有人性的西安”等言論,相關表述與事實嚴重不符。
——無中生有,引發群體對立情緒。比如,2022年1月8日,穆某在微博上虛構內容,發布了“第三次物資已收到”的信息,并故意將信息發送位置虛假標記為省政府家屬院。
政府信息公開讓謠言無機可乘
在網絡發達的當今,造謠成本低廉。只需一張真假難辨的照片、一段來路不明的視頻、幾句嘩眾取寵的語言,甚至是隨手的一個定位,謠言就誕生了。傳謠更是簡單,截圖、轉發、點贊、跟帖,謠言就插上了翅膀。而消除謠言的危害卻得付出幾十倍甚至更多倍的投入。
正當全市上下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時候,仍有人心懷叵測地編造謠言,有人道聽途說地轉發不實信息,這些涉疫謠言混淆視聽、掀起輿論狂潮、擾亂社會秩序,無異于另類病毒,其造成的危害更甚于病毒本身。在全力抗疫的同時,要高度警惕這些謠言病毒,別讓涉疫謠言拖防控“后腿”。
值得肯定的是,本輪疫情以來,西安市堅持信息公開,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發布權威、專業的信息,回應群眾關切,牢牢占領輿論引導的制高點。在涉疫謠言出現后,政府部門和權威機構也第一時間發聲辟謠,不給謠言蔓延惑眾的機會和空間。
警方果斷亮劍讓造謠傳謠者付出代價
不論是為了一己私利做流量生意,還是一時興起發泄不滿情緒,不論是編造虛假信息,還是無意的“轉贊評”,互聯網有記憶,網絡行為須受剛性約束。
對于網絡謠言,西安警方堅持零容忍態度堅決打擊。據統計,自2021年12月9日至2022年1月10日,西安各級公安機關共查處散布涉疫情虛假信息案件30起,治安處罰30人,其中行政拘留23人,讓造謠者、傳謠者付出應有的代價,并第一時間將處理結果上網曝光,讓那些惡意炒作、顛倒黑白,甚至挑戰法律底線、操縱輿論感情、擾亂網絡秩序、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無處可遁。雷霆出擊,展現了我們打擊涉疫謠言的力度、信心和決心,進一步樹立了“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公民要對言行負責”的鮮明導向。
市民理性鑒別勿被謠言帶節奏
疫情牽動人心,海量信息不斷迭代更新。廣大網友應當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靜判斷,提高辨識力和鑒別力,準確識別“鮮花和毒草”,切忌盲目跟風轉發與單純情緒發泄。要培育自身的網絡媒介素養,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對未經證實和來源不明的“小道消息”,不上傳、不轉發、不傳播;對明顯漏洞百出的虛假消息,決不消極地保持沉默,而要力所能及地進行駁斥和舉報,努力成為網絡謠言的“終結者”。
這場戰斗,病毒是唯一的敵人。我們需要事實而不是恐慌,需要真相而不是謠言,需要團結而不是隔閡。人人都要從自身做起,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共建和諧清朗的網絡空間,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
記者:李曉莉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