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購買哪種食品,包裝袋上都會印有“食品標簽”。
標簽上的信息有很多,例如大多數人都關心的生產日期、保質期,以及配料表、營養成分表、名稱類別、生產者信息等等。
其實,包裝袋背后的那些文字中藏著很多商家并不會告訴你的“陷阱”,很多朋友都交過智商稅!
拒絕購買“噱頭類食品”,避免踩坑,請您仔細閱讀此文。
高鈣奶真的更補鈣?
一般人都認為“高鈣奶更加補鈣”,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誤區。
所謂的“高鈣奶”,其實就是“含鈣量更高的牛奶”。
怎樣讓鈣含量更高呢?在生產的過程中人為額外添加了一些鈣,實際上更應該稱它為“鈣強化奶”。其中,碳酸鈣、乳酸鈣、磷酸鈣、檸檬酸鈣等含鈣物都可以作為鈣劑加入,常用的是碳酸鈣和乳酸鈣。
在牛奶當中額外添加鈣質本身就是一件受限制的事:
牛奶當中添加大量鈣,在技術方面本身不好實現;
很容易破壞蛋白質的穩定體系,甚至導致出現沉淀、乳析等問題;
還會影響牛奶的口感和殺菌穩定性。
另外,從吸收角度考慮,高鈣奶也不是“稱心選擇”。
牛奶本身是一種“高鈣食品”,而且其鈣質的吸收率很高。由于成本方面的影響,現在大部分高鈣奶中添加的鈣劑都是碳酸鈣,而它在機體當中的吸收效果卻很不理想。
從科學角度來看,“高鈣奶”其實只是“商家的噱頭賣點”,其中的鈣含量與普通牛奶相比差別不大,而且吸收率也不盡如人意。大家不必盲目追隨“高端健康”,適量補充才是“優質”。
乳酸菌飲料可以代替酸奶?
超市的乳品貨架上有不同品種的乳類食品,當大家看到“乳酸菌飲料”的時候,總認為它更健康,還有人誤會它是酸奶。
然而,乳酸菌飲料沒有大家所想的那么高大上。
1、乳酸菌飲料只是“含乳飲料”中的一種
指以乳或乳制品為原料,經乳酸菌發酵制得的乳液中加入水、以及白砂糖和(或)甜味劑、酸味劑、果汁、茶等配料中的一種或幾種調制而成的飲料。
乳飲料的本質僅僅是“飲料”,它與牛奶、酸奶等真正的乳類食品并不是一類。
國家標準當中明確規定,純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需≥2.9%,而乳飲料當中的蛋白質含量僅需≥1%,營養物質的含量相差巨大;更何況乳酸菌飲料當中含有較多的添加糖,經常攝入會增加機體患齲齒、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
2、乳酸菌飲料中“誘人”的物質——益生菌
乳酸菌飲料里真正可以促進人體腸道健康(調節免疫反應等作用)的微生物叫做益生菌。
但很多商家其實都在產品宣傳中打“擦邊球”,他們通常宣稱售賣的產品中含有“活性乳酸菌”,根本不會提到益生菌。這也就意味著購買到的乳酸菌飲料中只含有普通的乳酸菌,和益生菌并無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乳酸菌和益生菌并不一樣,它的主要功能是增強飲料的風味,對于腸道等身體部位并無保健作用。
所以,購買乳品時,盡量選擇知名廠家生產的新鮮乳或酸乳,收獲更真實的健康。
含代可可脂的巧克力一定健康嗎?
之所以有人說其健康,主要是由于適量攝入巧克力當中的“可可脂”對于機體健康有一定的益處(保護心腦血管健康等)。
但有些巧克力如果常吃的話,很容易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會增加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病風險。
可可脂是一種可可豆當中的天然脂肪,主要是由甘三酯(占有98%)、游離脂肪酸、甘二酯、單甘酯、生育酚、磷脂等營養素組成。
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巧克力才有了其特有的“純香+絲滑”口感。相對而言,可可脂的含量越高,巧克力的營養價值也就越高。
然而,代可可脂并非可可脂,它并不健康!
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可可脂替代用品”是一種用于代替天然可可脂的油脂產品,主要分為代可可脂和類可可脂。
市售的多種巧克力都是由“代可可脂”組成加工而成,這從配料表當中就可以看出。
代可可脂的物理性質雖然與可可脂比較相似,但它在成分上卻與可可脂截然不同,根據代可可脂(非調溫型硬脂)的原料不同,其可分為月桂酸型硬脂和非月桂酸型硬脂,而這兩種物質其實都是氫化植物油。
這下問題來了,氫化植物油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酸,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本身就會增加機體患心肌梗塞、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風險,對于健康存在較大威脅。
當然,對于代可可脂,我國相關標準對其有嚴格的限定。GB/T 19343-2016 《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代可可脂巧克力及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明確規定,代可可脂添加量超過5% (按原始配料計算)的產品應命名為代可可脂巧克力。
所以,大家在挑選巧克力的時候,一定要合理關注食品標簽上的名稱和配料表,建議最好不要選擇“代可可脂巧克力”,雖然它比較便宜,但對身體存在健康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網上有很多言論對于代可可脂的抨擊并不嚴謹,并不是吃上一次、兩次這種巧克力就一定會生病。首先要明確的是,任何物質的作用和毒性都應該在劑量的前提下來權衡,代可可脂同樣如此。
從健康角度考慮,推薦大家選擇可可成分含量超過65%且糖含量更少的黑巧克力。當然,還要提醒大家巧克力不能多吃。
民以食為天
食以安為先
關注食品標簽
拒絕所謂的“健康食品”
希望大家不花冤枉錢
購買到貨真價實的健康佳品
本文專家:王思露,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中華人民共和國HACCP食品體系內部審核員
本文審稿:劉少偉,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