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馬拉松跑進“分眾時代”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中國馬拉松跑進“分眾時代”
新華社記者
3日,第39屆北京馬拉松開跑。從1981年首屆“北馬”到現在,中國馬拉松經歷了39個年頭的發展變革,馬拉松也從一項專業而小眾的運動,成為擁有上千萬人參與的大眾項目。
而近年來,滿足不同愛好者個性化需求的山地馬拉松、森林馬拉松、垂直馬拉松、親子馬拉松等細分賽事產品越來越豐富,中國馬拉松運動正在跑進“分眾時代”。
從“小眾”到“大眾” 中國馬拉松進入“分眾時代”
從1981年第一屆北京馬拉松舉辦,直到1990年代,中國的路跑賽事基本是為競技體育服務,大眾參與度低,每年全國馬拉松賽事不超過10場。二十年前,隨著馬拉松比賽關門時間延長,賽事開始向群眾打開大門。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中國走上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之路,參與馬拉松也成為越來越多群眾追求更有質量生活的方式,馬拉松也開啟了進入“大眾時代”的征程。
此后十年,則是馬拉松深入大眾化的時期。特別是最近五年,馬拉松的賽事數量呈現出井噴狀態。中國田徑協會的數據顯示,2014-2018這五年間,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翻了四十倍。2018年中國共舉辦800人以上的路跑賽事、300人以上的越野跑及其他規模賽事1581場,累計參賽人次達583萬。
近兩年,馬拉松賽事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滿足不同愛好者個性化需求的山地馬拉松、森林馬拉松、垂直馬拉松、親子馬拉松等細分賽事不斷涌現,參與人群也越來越多樣化,中國馬拉松運動正在跑進“分眾時代”。
僅僅在11月3日當天,除了最老牌的北京馬拉松,同時開跑的還有“向山而跑”的廣州從化山地馬拉松、西湖之畔的杭州馬拉松、青島海上馬拉松、以“紅色”為主題的廣安馬拉松……
繁榮背后有隱憂 馬拉松未來之路向何方?
在馬拉松運動呈現快速發展和繁榮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隱憂。
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總裁張慶認為,目前國內馬拉松賽事很大程度上依賴地方政府的投入,這并非長久之計。
張慶表示,從國際馬拉松運動的發展趨勢來看,政府的角色更多的是政策引導和購買公共服務,而協會等社會組織則扮演著重要作用。
“未來應當把喜歡跑步的人群更好地聯系和凝聚起來,然后用組織化的方式去推動項目的發展。”他說。
事實上,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跑步愛好者的組織也在快速發展,各大馬拉松的團體報名規模也日益增長,但目前大多數跑步團隊還處在“興趣圈子”的初始階段。
此外,從賽事運營來說,國內的馬拉松雖然在服務上提升很快,但在文化培育等方面仍顯不足。馬拉松應該回歸路跑的本質,將跑者的體驗放在首位。
“很多比賽跑者的體驗有待加強。從跑者服務的角度來說,國內的一些頂級賽事已經是超量供給了,紐約馬拉松和柏林馬拉松提供的物資并不比國內馬拉松多,但它們在賽事文化的培育和對跑者的尊重方面做了更多。”張慶說。
此外,從跑步愛好者這個群體來說,數量的快速增長也導致“替跑”“抄近路”等行為時有發生。在跑者中倡導更加健康的跑步文化,也是馬拉松運動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追夢時代 每個人都能努力奔跑
在馬拉松賽道上,很多人為了超越自我而奔跑,更多人為了健康的生活邁開雙腿,從而迷上跑步、享受跑步。濟南市民尉偉2016年9月成為二寶爸爸后,拖著近100公斤的身體開始跑步,有時一周跑四次,每次至少10公里,多次跑出半程馬拉松的距離,如今體重72公斤。
“就是為了更好地與孩子一起成長。原來中度脂肪肝、高血脂,現在都沒事了。”尉偉說,以前老感覺睡不夠,越睡越累,現在感覺身體很輕快,到點就醒了。
也有不少人在參與馬拉松后,個人事業走向了新跑道。江蘇常奧體育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陶婷婷2012年辭去公職“下海”,主要從事策劃營銷,但直到2014年才迎來“轉型”。
2014年10月14日,常奧體育承辦的常州西太湖半程馬拉松順利舉行。而就在那個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國體育產業發展邁進新階段,蓬勃發展的馬拉松成為體育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的縮影。
“當時馬拉松已經開始在國內紅火起來了,聽說很多市民給市長信箱寫信,問能不能也做馬拉松。這是個機會,我們就提出承辦。”如今說起第一次“吃螃蟹”,陶婷婷記憶猶新,雖然手忙腳亂,但陶婷婷從此卻上了體育“癮”,如今除了在全國十個城市運營馬拉松等賽事外,還拓展到場館建設和運營、青少年體育培訓、高爾夫、電子競技等多個領域。
每個人的夢想、體育強國夢均與中國夢緊密相連。今天,我們奔跑著,跑出快樂、跑出健康,筑就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為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在一個可以追夢的時代,我們奔跑著實現個人夢想,而因每個人的努力“奔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將實現。(執筆記者:王浩明;參與記者:吳書光、王恒志、李琳海、張睿)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