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大足石刻更有文化溫度
重慶市民劉超驚喜地發現,在快手直播上居然看到大足石刻景區。跟隨主播導覽“云游”大足石刻,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向往已久的千手觀音像。
重慶大足石刻景區兩天內舉辦三場直播,全網觀看人次超過1000萬。精美的石窟藝術讓無數觀眾傾倒,而這背后是多年來堅持不懈的文物保護。
寶頂山千手觀音像有800多年歷史,是大足石刻最珍貴的瑰寶。它的修復被列為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2015年6月,保護工程竣工,完成了對造像表面和830只手的修復。
在修復過程中,有一位“醫生”發揮了重要作用,那就是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作為保護工程石質修復組組長,她花了7年時間參與修復,并總結出“望聞問切”文物病害診斷“四診法”,為其他石刻保護提供借鑒。
除了千手觀音像,大足區還對圓覺洞等處造像進行修復,盡量保持原貌。2019年6月,另一個代表性石刻——臥佛也啟動修復。
先進技術積極運用于文物保護中。2017年,大足石刻三維測繪與數字化工程啟動,測繪面覆蓋9成以上造像。陳卉麗說,三維測繪可以激光打印,為修復專家提供精確的樣本數據,讓國內外專家遠程診療。
2019年12月,大足石刻監測預警系統投入使用,標志著大足石刻由搶救性保護轉為預防性保護。
走進大足石刻研究院監測中心,一塊大型LED屏上,顯示著溫度、微環境、巖體穩定性等各類實時數據與分析走勢圖。一旦洞窟內發生傾斜或溫度異常,工作人員就能及時發現,實施加固工程或減少游客量。“監測預警系統相當于‘聽診器’,幫助我們實時檢查,生成‘體檢報告’,提前發現石刻的問題,盡早修復。”陳卉麗說。
石刻保護好了,開發利用就有了堅實基礎。近年來,大足石刻景區積極轉型創新,創作大量石刻文創產品,助力全區文旅融合深度發展。
以前,游客觀賞寶頂山大佛灣一帶造像后就離開,整個觀光過程僅1小時左右。近年來,大足石刻景區提檔升級,讓游客從單純看石刻變成游景區、逛城市。景區內綠樹成蔭,設施更加完善,游客平均游覽時間達3小時以上。
圍繞大足石刻,大足區積極推進城景融合,建設國際文旅城。具體來說,就是把大足的人文、山水、溫泉、鄉村旅游等資源有效串聯,打造精品路線,讓游客流連忘返。
近期,大足區還啟動建設石刻文創園,簽約落戶項目16個,引進20多位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打造雕塑藝術產業基地。
“石頭是冰冷的,文化是溫暖的。我們要保護利用好文化資源,讓石刻活起來。”大足區區委書記于會文說,當前,大足區將大足石刻作為“一號工程”,堅持文化興區,帶動全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