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6月26日,記者從西安國際港務區獲悉,國際港務區將建成集聚速度高、規模大、種類全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確保自然災害發生 10 小時內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救助。到 2025 年,全區防災減災救災機制進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災害防治、減災公共服務顯著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防災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建成國際港務區災害預警科技創新中心。
據悉,“十四五”期間,西安國際港務區將建立健全災害監測制度,形成較強的多災種和災害綜合監測、風險早期感知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夯實防災減災現代化建設基礎,提高災害風險防治能力。增加自然災害救助項目,不斷提高災害救助水平。到2025年,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區生產總值比例控制在 0.85%以內,年均因自然災害死亡人數控制在每百萬人口 1.0 以內,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控制在 13000 人次以內。
加快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建設工程抗震設防、避雷、抗洪澇等技術措施,并提供有力支持。對新建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和政府重大公益建筑項目以及需要提高設防等級的建筑,符合隔震技術使用條件的必須使用減隔震技術,鼓勵其他符合使用條件的新建工程積極采用減隔震技術。對自然災害易發區內的既有居民小區、大中小學校、醫院、農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線、電力和電信網絡、危化品廠庫設施進行抗震鑒定、評估和加固。
健全自然災害預警機制。加強建立健全自然災害“群測群防,群專結合”防控體系,建立健全區、街道專業雙巡查制度,強化兩級值班、巡查、監測、險情信息報告專業化建設。面向城市內澇風險、地震災害等可能發生的多發災種,依托省、市監測技術,織密覆蓋城全方位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網絡。綜合監測治理景區地質災害點,建成縱向貫通,橫向集成的災害風險信息獲取能力網絡,對各類災害風險具有較為穩定的動態監測、分析評估和預警能力。
同時,提升跨區域跨部門協同運作的效能,把“防”與“救”的責任鏈條緊密銜接起來,嚴守風險防范、監測預警、應急響應、救援安置、恢復重建等各個關口。結合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等,完善應急智能播報系統和 5G 網絡,擴展社會傳播節點,建立零延時預警機制,有效解決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張楚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