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汽商用車裝配車間內,裝配完畢的整車緩緩駛出生產線。
無人機航拍的岐山臊子面文化產業園。
“湯色油亮,臊子鮮香”的岐山臊子面。
岐山天緣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古法釀制的醇醋。
●作為全省汽車產業高地之一,岐山縣2021年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實現產值279.1億元,約占全省汽車產業產值的13%
●“一碗面”作為岐山縣域經濟的另一個增長極,2021年產值突破140億元,有力推進縣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022年5月,岐山縣入選陜西省2021年度高質量發展“工業強縣”
提起岐山縣五丈原,很多人并不陌生,這里曾是三國時期諸葛亮隕落之地。千百年后,這片沉寂的土地因臊子面和汽車工業再度揚名。久負盛名的岐山面食走出縣域,在全國各地“落地開花”,叫響了“舌尖上的岐山”。工業重鎮蔡家坡,企業遍地,廠房林立,在陜汽、法士特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四級汽車產業體系已經形成,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南造一輛車,北做一碗面”成為岐山縣域經濟的生動詮釋。
A█ 再造一個新“陜汽”
五丈原所處的蔡家坡鎮,位于岐山縣南部,南依秦嶺,渭河穿境。三線建設時期,陜西汽車制造廠(現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陜西汽車齒輪廠(現陜西法士特集團)等一批大中型國有企業先后落戶蔡家坡,我國第一代重型軍用越野車、第一輛12噸級以上民用載貨車、第一輛重型汽車都從這里走向全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口增加、企業增多,蔡家坡鎮成為西北地區著名的工貿重鎮和工業基地。1995年,經省政府批準,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設立。
21世紀初,在蔡家坡發展了30多年的陜西汽車制造廠重心“東移”,把部分產能從岐山搬到西安,成立了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汽)。2018年,寶雞市提出打造“絲路汽車名城”,在市委、市政府爭取下,陜汽回到初次創業之地——蔡家坡,將原來的寶雞華山工程車輛有限責任公司改名為陜汽集團商用車有限公司,并提出實施商用車和重卡“雙輪驅動”、寶雞和西安“比翼齊飛”、“再造一個新陜汽”的發展戰略。
如今,走進蔡家坡渭河南岸,目之所及,各種汽車配件制造企業廠房林立,一輛輛整車在商用車產業園里整齊停放。
重回蔡家坡經開區后,在寶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陜汽投資45.76億元打造了一個高端化、智能化的商用車產業園,具備年產20萬輛全系列商用車的生產能力。同時,陜汽將漢德車橋數字化生產車間也建在了蔡家坡。
“商用車生產線可實現每5.5分鐘下線一臺整車,產能可達每天300臺。”陜汽商用車有限公司黨群工作部部長王建紅告訴記者,作為全省“十四五”汽車產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12月,陜汽商用車產業園項目正式投產。2020年整車產量突破4萬輛,年產值突破123億元。
作為整車企業的一級配套企業,陜西漢德車橋有限公司也在蔡家坡布局了全國最大的新能源車橋產業基地。“目前,公司的數字化生產車間是行業內的樣板車間,車橋產銷規模已經連續5年居全國車橋行業第一位。”陜西漢德車橋有限公司行政總監蘭孝水說。
B█ 建設“絲路汽車名城”
在陜汽、法士特、漢德車橋等龍頭企業“頭雁”效應的帶動下,岐山縣吸引了德國福士、通力公司、華強公司、金鼎公司等一大批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落戶,形成了整車、關鍵總成零部件、配套零部件、配套機械加工的四級汽車產業體系,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圍繞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蔡家坡經開區管委會專門建設了百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的產業園,使配套企業可以“拎包入住”。近年來,陜汽車架項目、中集車輛專用車生產基地、法士特公司液力緩速器智能工廠等一批重大汽車產業化項目先后入區建成投產,為岐山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作為岐山縣的首位產業和主導產業,汽車產業對于提升區域制造業整體水平、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深遠。截至目前,岐山縣已擁有整車企業7戶、零部件配套企業270余戶,主導產品涵蓋重型車、商用車、車橋、變速箱等130多個系列2200多個品種,汽車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達32%,2021年實現汽車產業產值279.1億元,約占全省汽車產業產值的13%,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5%。蔡家坡經開區已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汽車產業(專用車及零部件)示范基地、國家火炬寶雞蔡家坡重型汽車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
“我們將圍繞建設‘絲路汽車名城’和‘中國西部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基地’目標定位,深化‘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理念,大力實施做強汽車產業戰略,突出整鏈建設、強化轉型升級、加大招商引資,加快推進整車制造集群化、汽車零部件高端化、汽車后市場專業化,以汽車首位產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岐山縣縣長張軍輝說。
C█ 把臊子面做成產業鏈
外地人談到岐山,可能最先想到的便是岐山臊子面。如今,岐山臊子面已不僅僅是一道地方傳統美食,更是岐山縣鮮亮的地域符號和經濟符號。
起源于西周時期的岐山臊子面,具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點,被譽為中國面食的“活化石”。岐山臊子面歷經幾千年的傳承,已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也成為“中華名小吃”和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如何將一道地方傳統美食“烹”出經濟風味?岐山縣給出了獨具特色的答案。
“做好面,先強鏈。近年來,岐山縣把‘一碗面’經濟作為引領鄉村振興的關鍵,用工業化思維抓農業,以銷售帶動為核心、工業化推進為關鍵、原料生產為支撐,推動‘一碗面’全產業鏈發展,形成原料、產品、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閉環,讓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共建共享‘一碗面’經濟鏈。”岐山縣副縣長張隴娟介紹。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岐山縣自古以來就是優質小麥的產地,而岐山臊子面“薄、筋、光”的特點,離不開面食最重要的原材料——小麥面粉。
近年來,岐山縣建立了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岐山優質小麥試驗站,通過試驗示范,帶動全縣發展20萬畝特色優質小麥。目前,益店鎮、蒲村鎮、青化鎮優質小麥基地面積達到12.6萬畝。
同時,圍繞“一碗面”經濟要素構成,岐山縣注重加強專業村鎮建設,通過實施農業特色產業“3+X”工程,加快優質糧食、設施蔬菜、綠色養殖、特色果品4大主導產業建設,打造全程可追溯的“一碗面”經濟優質原料供應基地,已建成水泊村、宋村、小營村等20個專業經濟村。
“一碗面”經濟作為岐山縣域經濟的另一個增長極,2021年產值突破140億元,有力推進縣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碗面”不僅促進了小麥、蔬菜、辣椒和生豬產業發展,也帶動了食醋、鍋盔、油潑辣子、臊子肉等產業聯動發展。
酸湯是岐山臊子面的精華,而醋則是臊子面的點睛之筆。作為目前陜西最大的制醋企業之一,岐山天緣食品有限公司的食醋年產能達6萬噸。公司總裁助理馬偉剛介紹:“公司制醋每年消耗麩皮5000噸,小麥、玉米3000噸,原料90%都從當地采購。此外,公司還在岐山建立了1100畝的優質原料生產基地。”
筑巢引鳳棲。除了食醋企業外,岐山縣還培育招引了一批面粉、面條、岐山臊子面、搟面皮等系列產品的深加工企業。目前,投資12億元的岐山面全產業鏈開發項目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即將建成投產。
D█ 讓“鄉土風味”變“中國味道”
隨著“一碗面”品牌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推進,岐山臊子面也從原生態的鄉土味道向都市美食市場挺進。
讓“鄉土風味”升華為“中國味道”。這是岐山臊子面文化產業園負責人凈寧波的情懷。幾年前,返鄉創業的凈寧波創立陜西秦憶濃食品公司,打造集美食體驗、觀光旅游、形象展示為一體的岐山臊子面文化產業園,致力于臊子面的標準化生產。
“目前,公司實現了以工業化手段還原原產地標準,做面、調湯、制臊子、切底菜等環節實現機械化、流水線生產。”凈寧波說,“下一步,公司要實現岐山臊子面的標準化經營、園區化帶動、區域化布局、品牌化營銷、產業化發展,打造鄉村振興國家級示范基地。”
在推進“一碗面”工業標準化建設的同時,岐山縣還圍繞線上線下布局銷售網絡,加快建設“一碗面”電商產業園。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及村淘電商服務站70余個,發展電商企業137戶,電商個體戶853戶,“一碗面”電商交易額突破9億元,縣域電商發展指數綜合排名躋身全省電商十強縣。
培育特色經濟,強化產業支撐。近年來,岐山縣堅持臊子面、搟面皮兩輪驅動、三產融合、全產業鏈推進,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以特色產品提升價值鏈、以電商物流串起供應鏈,大力實施“百城千店”工程,持續擴大“一碗面”影響力,一步步打響“中國臊子面之鄉”“陜菜之鄉”金字招牌。
岐山縣委書記楊鵬程表示:“岐山縣將持續做強汽車產業、做大‘一碗面’、做活周文化、做靚‘一城兩區’,積極推進全產業、全鏈條、全區域發展,打造工業經濟新集群,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扮靚美麗幸福新岐山,筑起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記者 段承甫文/圖)
發展縣域經濟要巧妙“破局”
當前,縣域發展在構建雙循環新格局、推動鄉村振興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縣域經濟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多重挑戰。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縣域經濟要勇于“破局”。
以岐山縣首位產業為例,近年來,岐山縣汽車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全國汽車市場供給受阻、需求轉弱的“雙向壓力”下,岐山縣汽車產業產值增長受到影響;除龍頭企業外,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還比較薄弱;配套企業集群化程度不高、規模偏小、產品競爭力較弱;金融服務、信息技術等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較慢。
面對挑戰,在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岐山縣需要主動適應變局、巧妙“破局”。要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車市場,立足現有規模,引進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填補關鍵環節空白。要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要強化政策和要素保障,加強高精尖人才培育,扶持企業推進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要提升產業聚集度,引導汽車產業研發資源、人才資源等向縣域集聚,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引導作用,加強金融政策、配套設施等支持,做大做強汽車生產上下游產業鏈條。(段承甫)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