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4月16日拍攝的陜西考古博物館外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什么是考古?考古怎么干?考古有何用?在剛剛落成的陜西考古博物館,這些問題通過考古發展歷程的梳理、精品文物的展陳及保護技術的展示,會一一得到解答。
近日建成的陜西考古博物館位于西安市長安區,是依托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歷年來田野考古工作實踐和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成果,以考古學的學科發展為主線,展示考古工作過程、技術方法、研究思路等的專題博物館。
博物館室內展陳面積5800平方米,室外展陳區域10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4218組5215件。該館常設展覽以“考古圣地 華章陜西”為主題,分為“考古歷程”“文化譜系”“考古發現”“文保科技”四個篇章;室外有田野考古主題展示區、陶瓷石刻文物展示區等。
博物館中,有多件以全新理念和先進技術進行保護修復的展品,如通過澆灌石膏液體獲得完整形態的周代木俑、歷經千年真顏仍駐的唐代牽駝俑,還有整體“打包”后完整搬進博物館的西周時期車馬坑和元代壁畫墓。此外,還不乏石峁遺址的石雕與玉器、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漢文帝霸陵陵區的陶俑、將首次與公眾見面的顏真卿書丹《羅婉順墓志》等許多珍貴文物。
陜西考古博物館還建有考古研究中心、科技保護中心、綜合管理中心和公眾考古中心,從發掘到保護、研究、闡釋、展示、傳播,全鏈條展示考古學科的魅力。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陜西考古博物館館長孫周勇說,博物館以考古學的學科發展為主線,將文物與出土背景結合、以考古的視角解讀遺址,不僅勾勒出考古的發展脈絡,而且使公眾走進考古、了解考古,與社會共享遺產保護成果。
這是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出土的神面立柱石雕(4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是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仰韶時期彩陶甕(4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是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唐三彩隨葬品(4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是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秦始皇帝陵園陪葬坑出土的文吏俑(4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是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寶雞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犧尊(4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是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蒲城縣洞耳村元代壁畫墓(4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是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西周晚期木俑(4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