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2021年陜西經濟運行“成績單”發布: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800.98億元,同比增長6.5%,兩年平均增長4.3%。
6.5%這個增速怎么樣?“成績單”的背后,印證了陜西經濟發展哪些新變化?
看形勢——
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2021年是陜西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罕見汛情和嚴重疫情的多重沖擊,全年GDP同比增長6.5%,實屬不易。這是全省上下凝心聚力穩增長、全力以赴保民生,迎難奮進、團結努力的結果。
盡管2021年陜西經濟略微下行,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預期穩中向好的態勢明顯。
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統計師胡清升表示,總體來看,2021年全省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主要指標實現預期目標,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經濟持續恢復。全省糧食產量達到近十年第二高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兩年平均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兩年平均增長4.9%。
結構向善。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均保持兩位數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較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工業投資、民間投資占全省投資比重均較上年有所提高。
動能蓄積。全省新開工項目數同比增長11.4%,較上年加快3.6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步回落趨穩,提供后續產能的工業投資、體現市場活力的民間投資均穩定增長。
質效提升。2021年,全省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24.8%,占比下降1.0個百分點;教育、衛生健康、住房保障、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五項民生類支出共占財政支出的48.1%,較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為2.76∶1,比上年同期縮小0.08。
看亮點——
穩住基本盤突出發力點
2021年,陜西牢牢把握國家政策機遇,采取有力措施穩工業、促投資,省級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11%、產業類項目占比大幅提高,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保持較高增速,企業利潤保持良好增勢。
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扶持綠色產業。全省非能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高于規上工業0.7個百分點。省統計局工業處黨鈺帥說,在非能源工業36個行業中,28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增長面達77.8%。
消費需求穩步釋放,新興消費穩定增長。全省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銷售額同比增長9.0%,兩年平均增長18.9%。省統計局貿易外經處章偉表示,受本土疫情影響,消費品市場恢復態勢受到短期抑制,但總體穩定恢復的態勢沒有發生變化。
2021年,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帶動下,全省創新發展不斷深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3.0%、17.1%。“人造血”“‘交聯聚烯烴’人工晶狀體”“二氧化碳循環發電試驗機組投運”等創新發展成果不斷涌現。
對外貿易成績亮眼。中歐班列長安號全年累計開行數量超3800列。全省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5.9%,高于全國增速4.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同比增長33.0%,高于全國增速11.8個百分點。
“工業總體運行好于預期,動能穩固,全年工業增加值保持穩定增長。”胡清升說。穩住基本盤,突出發力點,下一步我省將緊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落實重大項目建設,深入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
看發展——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疫情對我省經濟造成一定的短期沖擊,但總體來看,經濟先行指標向好,新興動能較快成長,市場活力迸發,民生穩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預期穩中向好的態勢明顯。”胡清升說。
2021年,陜西省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3.0%,其中工業用電量增長11.4%;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1.4%,較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新登記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5.5%,實有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2.1%;年末“五上”企業數量達到28161個,較上年增加1597個;CPI溫和可控,全年上漲1.5%;PPI持續回落,去年12月陜西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1.4%,漲幅較11月收窄6.2個百分點,上游通脹壓力減弱,企業成本有所降低……這些指標都從側面反映出我省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活力。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陜西省堅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并舉,有序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日前召開的陜西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為做好2022年經濟工作定調。
胡清升說:“當前國內外形勢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疫情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依然存在,促進全省經濟健康穩定增長仍需付出艱苦努力。下一階段,我們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實干實績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記者 蘇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