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年刮一風,一風從春刮到冬。刮得大山沒頂頂,刮得小樹沒影影……”,到如今“春天綠意盎然、夏日絢麗繽紛、秋季金色滿園、冬季銀裝素裹”。
是什么讓榆林“舊貌展新顏”?答案是“生態治理”。
近日,榆林市委決定在全市開展向“榆林生態文明建設英雄群體”學習活動,旨在大力弘揚英雄群體的優秀品格和奮斗精神,引導激勵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按下加快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快進鍵。
從“沙漠之城”到“森林之城”
2021年6月29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京舉行,作為榆林治沙事業的模范代表,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40余年的石光銀殊榮加身。他創新了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模式,為徹底改變毛烏素沙漠南緣“沙進人退”惡劣環境作出杰出貢獻。
陜北以北,與內蒙交界,毛烏素沙漠位于陜西省榆林市長城一線以北,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這里是草原地貌向黃土高原過渡的地帶,原本自西向東流淌的黃河,在這里也轉為由北向南。星球上70%的黃土都集中于此,這里是全球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層最深的地方可達180米。很難想象,它是風沙逐漸吹拂沉積的結果。人類歷史上,風沙吞噬文明的悲劇一再重演,雖然為風沙所苦,但榆林人不肯向風沙低頭。
生態治理沒有停止鍵,也沒有休止符。新中國成立以來,以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石光銀、牛玉琴、張應龍、李守林、漆建忠、郭成旺、朱序弼、杜芳秀、王志蘭等為代表的“榆林生態文明建設英雄群體”,義無反顧投身治沙造林,荒山、鐵鍬,風沙、日曬……年復一年,默默無聞的治沙人,用生命的年輪,把一片片不毛之地變為生態綠洲,經過數年的綠化改造,讓榆林的大小廣場、公園、單位大院和居民小區等所有可以栽樹種草的地方,逐漸染上了綠色,黃土高原上的大部分地區如今已被層層綠意覆蓋,把“沙漠之城”變成“森林之城”。
在這些生態文明建設英雄群體的身上,體現了不畏艱難、勇挑重任的擔當精神,堅韌不拔、敢于斗爭的拼搏精神,矢志不渝、執著追求的進取精神,直面挑戰、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林進沙退”的綠色篇章,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為筑牢全市生態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貢獻,奮力譜寫榆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高西溝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樣板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榆林市考察時來到高西溝村。在高西溝村龍頭山山頂,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西溝村探索黃土丘陵溝壑區綜合治理情況介紹。總書記指出,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你們堅持不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發展農村事業,路子走的是對的。要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山上光禿禿,溝底亂石頭。小雨滿坡流,大雨沖成溝”,翻開高西溝村的歷史,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高西溝坡陡溝深、十年九旱。過度墾荒導致村里溝壑縱橫、黃土裸露,水土流失加劇。痛則思變,高西溝人決定不再墾荒,開始探索生態發展之路。
治溝治坡,促進農林牧協調發展。“山上緩坡修梯田,溝底淤地打壩埝,高山遠山種林木,近山陽坡建果園,棄耕坡地種牧草,荒坡陡坬種檸條”,經過20多年探索實踐,高西溝村因地制宜、地盡其用,推動農、林、牧業協調發展。堅持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三三制”模式,全村1/3土地種植糧食,1/3植樹造林,1/3種草養畜,形成以林固土、以草養牧、以牧肥田的格局。不僅告別了廣種薄收,生態環境也大為改善。
護綠種果,守護綠色家底,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老一輩高西溝人治山治水,打下豐厚的綠色家底,下一輩在管綠護綠、鞏固生態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種植蘋果,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截至目前,高西溝村共栽植山地蘋果等經濟林約1000畝,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8萬元。
農旅融合,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近年來,高西溝村依托自身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建成水土保持生態展覽館、蘋果采摘園、盤山梯田觀光點等10余處景點,游客可在林區自助采摘蘋果、葡萄等應季水果,還可以體驗住土窯洞、吃農家飯、干農家活。環境美了,口袋鼓了,笑容多了。如今的高西溝“層層梯田盤山頭,陣陣果香飄滿溝”,村民們吃上了生態飯。2021年,全村接待游客8萬人次。
幾十年來,四任村黨支部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干,堅持不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發展農村事業,這才有了高西溝的好風景、好光景。而現在,新征程上的高西溝故事仍在續寫。
綠水青山繞駝城
2021年以來,榆林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抓重點、破難點、補短板,深入開展鐵腕治污攻堅行動,全市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標本兼治,讓古城碧水長流。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守護好一城碧水,榆林市重點圍繞16個國考斷面“一斷一策”達標方案,緊盯水質變化,及時預警整治,對境內389公里黃河干流、2632公里岸線和27條支流排污口進行全覆蓋排查,黃河干流75個問題排口已全部完成治理,黃河支流154個問題排口已完成治理151個。同時,深化黑臭水體治理,中心城區榆陽河、沙河、榆溪河黑臭水體全面消除。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16個國考斷面整體水質改善了38%,改善幅度位居全國第三。
循環利用,讓工業固廢“重生”。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近年來,榆林市制定了《榆林市工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試行)》,出臺《榆林市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鏈工作方案》,在固廢綜合利用方面不斷加碼,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確定了一般工業固廢的“五個一”工作思路,即編制一個規劃,出臺一個辦法,搭建一個平臺,打造一條產業鏈,打造一支隊伍,積極探索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新路徑。
精準施策,讓藍天白云常駐。為全面提高大氣污染防治水平,榆林市近年累計投入1.8億元打造“空天地”一體化空氣質量管控平臺,目前已建成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87座、污染源高空瞭望點315個,監測范圍延伸至鄉鎮和重點工業園區,實現對重點大氣污染源的24小時無死角實時監控,為大氣污染精準防治提供技術支撐,推動全市大氣污染防治能力躋身西部地區前列。在讓大氣污染無處遁形的同時,“空天地”一體化空氣質量管控平臺還采用大數據技術,引進大氣污染物擴散與空氣質量狀況模擬軟件,按照空氣質量變化規律和趨勢,科學分析和預測未來空氣質量變化,并根據不同季節下不同污染物對空氣污染程度的貢獻率制定減排調控政策,為全市開展精細化大氣污染防治提供科學、高效的依據。
紅堿淖濕地遺鷗起飛、魚翔淺底,神木大柳塔神東礦區、榆陽區黃家圪嶗國家水土保持等一批示范園通過國家命名,無定河皇甫川流域治理項目、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革命老區項目)、小流域壩系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項目成效顯著……榆林人民不畏艱難、大膽探索、不斷創新,持之以恒地開展“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運動,境內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榆林從茫茫荒沙中奪回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創造了“人進沙退”“黃去綠來”的奇跡,荒山禿嶺盡顯綠意生機盎然。
經過多年來的生態建設和保護,榆林綠色版圖變“大”、生態防線變“牢”、百姓因綠變“富”。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越來越多的綠色讓百姓享受著更多的生態福祉。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堅定而有力。
《各界導報》2022年1月18日 第5108期 第12版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