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花饃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淵遠流長。特別在黃河流域得到廣泛傳承和發展,陜西關中、咸陽一帶尤為盛行。咸陽花饃又稱面塑藝術,是咸陽地區一絕,它是關中地區漢族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的瑰寶,在農村流傳至今有千年之余,除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每逢新年來臨,蒸饃就成了當地人必不可少的事情。
咸陽花饃和春節也是緊密相聯,一般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就要蒸饃了,現在咸陽市區蒸花饃雖不多見,但是在農村,家家戶戶還是講究要蒸饃,一籠一籠地壘起來,很壯觀,籠外面圍上一層層紗布,灶里柴火、煤炭一起努力,燒得火苗旺盛,嗶嗶啵啵地響,熱氣上騰,然后出鍋,一籠籠饃就好了,之后再著上顏色,就可以看到色彩鮮艷的花饃了。
花饃的制作工具很簡單,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紅棗等物,只要掌握好發面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制,一個個鮮活的面模形象就會脫穎而出。咸陽的花饃大都用精麥發面,通過捏、揉、撥、粘等方法,用剪刀、梳子做細部及裝飾,蒸熟后上色點彩、然后晾干,做成的花饃表面光亮,不易干裂。
蒸好的饃,是有講究的,用來送人的,叫“禮饃”。“禮饃”分三種,一種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的時候要給娘家人帶的,俗稱“大饃”,看起來很像蝸牛的殼,里面有菜油、干面、蔥花拌的餡;還有一種是“小饃”,就是給走動比較少的遠房親戚帶的。家里人自己吃的饃,可以做成魚、蝴蝶、鳥兒等形狀,在饃的頂上嵌一個紅棗,意思就是吉祥。這些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正是“正月十五以前不搟面”的習俗。
咸陽花饃在向世人展示著關中大地古老飲食文化的同時,更體現出當地百姓濃郁溫馨的人文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