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樂業安居何處 喜看三秦人家

2021-09-23 00:54:09  來源:新華網  


[摘要]產業發展如火如荼,鄉村美景如詩如畫,農民錢袋越來越鼓。陜西,濃墨重彩繪就小康畫卷。...

  過去的羊腸小道變成了寬闊的柏油馬路,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

  祖祖輩輩居住的土窯洞成為遙遠的記憶,家家戶戶住進了窗明幾凈的新房;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直起了腰,興旺的產業鼓起了腰包。

  “住得像新房,穿得像新郎,吃得像過年,日子比蜜甜……”宜川縣云巖鎮辛戶村劉海珍老人說起現在的好日子一套一套的,“做夢都沒想到能有這么好的光景。”

  劉海珍老人道出了農民的心聲。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任務,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全省上下凝心聚力、砥礪奮進。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三秦父老和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會。今年上半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7448元,增速快于城鎮居民5.3個百分點。

稻田養出小龍蝦——

稻漁綜合種養提質增效

  9月14日,徐遠大早早起床去收割水稻。“今年秋天雨水多,這幾天稻子剛剛成熟,老天幫忙,天氣好了,我得抓緊把稻子收割完。”看著金燦燦的稻谷,他高興地說,“今年又有個好收成。”

  徐遠大是漢陰縣澗池鎮中營村村民。在外打工期間,他看到杭州人在稻田里養蝦,覺得很新鮮:“一塊地里發展兩種產業,收入翻了幾倍。”2000年,徐遠大決定回家種稻、養蝦。他承包了8畝水田,加上自家的3畝田,種了11畝水稻。“當時小龍蝦市場不景氣,第二年改為養黃鱔,直到5年前,市場行情好了,我又開始養小龍蝦。”徐遠大說。

  作為澗池鎮稻漁綜合種養第一人,徐遠大深諳稻田養殖的門道。2016年,他又流轉了130畝水田,并成立了合作社,帶動本村4個大戶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過去光種水稻,每畝收入兩三千元。”徐遠大算了一筆賬,“在稻田里養小龍蝦,每畝可產200多斤,收入5000多元,加上稻谷的收入,少說也有七八千元。”

  稻漁綜合種養是我省重點發展的生態漁業生產方式。2018年年底,我省在深入調研和外出學習的基礎上,確立了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思路,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技術指南》等,明確每年2000萬元省級稻漁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新建稻漁田間工程改造、配套苗種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設。在政策、資金、技術等一系列措施的支持下,生產規模迅速增長,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日益顯著。截至目前,全省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超過15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逐步成為農民致富的特色優勢產業。

我們村莊是花園——

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改善

  翠綠的青山云霧繚繞,平整的村道干凈寬闊,怒放的木槿花爭奇斗艷……9月16日,西安市長安區五臺街道西堯村細雨蒙蒙,漫步其中,仿佛進入一個大花園。

  “環境變美了,來的游客就多了,尤其到周末和節假日,要提前訂座。”西堯村“南山小院農家樂”的主人楊改珍熱情地給客人介紹菜品,“正宗的土雞肉、純綠色的蔬菜、地道的關中小吃,包您滿意。”

  楊改珍2013年辦起農家樂。“剛開始客人少,每年收入不到1萬元。隨著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游客逐漸增多,去年純收入8萬多元,今年已經收入近10萬元。”提起西堯村的變化,楊改珍感受最深切,“優美的環境不僅讓生活舒適,還能帶來不少收入。”

  秦嶺腳下的西堯村依山傍水,自然生態條件優越。近年來,該村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昔日落后的面貌煥然一新,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好山好水好環境為西堯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西堯村黨支部書記張生說,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民宿、農家樂、居家養老、觀光農業、生態旅游等產業快速發展,村民收入大幅增長。

  近年來,我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高位推動、系統謀劃、分類實施。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93.96%,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到89.9%,累計完成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改造435.2萬座,普及率達到70.2%。全力打造生態宜居鄉村,改善村容村貌,完善管護機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個大棚富一家——

“三變”改革增強發展動力

  走進延安市寶塔區棗園街道溫家溝村,一座座排列整齊的大棚像停靠在站臺的火車車廂,蔚為壯觀。

  澆水、施肥、去老葉……9月12日下午,溫家溝村村民姬化龍在大棚里忙得滿頭大汗。“管理草莓是個細活兒,要把握好土壤濕度和室內溫度,還要及時施肥、保持通風。”他說,“精心管護,爭取搶個‘頭彩’,賣個好價錢,按照近年的行情,一棚草莓純收入5萬多元。”

  初中畢業后,姬化龍就在外面闖蕩,打工、開服裝店,干過不少營生。看到村里大多數村民靠種大棚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姬化龍動心了:做生意收入不穩定,還不如踏踏實實種大棚。2014年開始,他從1個大棚增加到3個,每年穩定收入15萬元以上。

  溫家溝村發展大棚產業有10多年歷史。該村通過“三變”改革,把零散的土地全部整合起來,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大棚產業,先后建起標準化大棚782座770畝,成為寶塔區棚栽產業第一村。

  “把土地集中起來建大棚最大限度發揮了土地效益,每畝收入由原來的1500元增長到現在的5萬元。”溫家溝村黨支部書記郭永兵說,“三變”改革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提高了群眾收入,還聚集了村里的人氣,100多名外出村民返鄉創業。

  2017年以來,我省以“三變”改革為抓手,不斷盤活農村機動地、閑置地、未利用地、撂荒地等土地資源;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等,持續改良土壤,推動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各地因勢利導、因地制宜,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領廣大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注入了活力和動力。

  產業發展如火如荼,鄉村美景如詩如畫,農民錢袋越來越鼓。陜西,濃墨重彩繪就小康畫卷。(記者 艾永華)

編輯: 陳戍

相關熱詞: 農村 人居 環境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