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居住空間適老化改造越來越受重視。目前,在西安的養老院、老年公寓這些機構中安全扶手、助浴設備等適老化設施已十分常見。然而,在大多數居民小區里特別是老舊小區里,面對“老齡居民”不斷增加的現狀,上樓難、出行難、居家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
近年來,借著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的大潮,相應的適老化改造也被提上日程。我市適老化改造改什么、怎么改?會給老年人居家生活帶來怎樣的便利?老年人還有什么樣的需求?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探訪。
城鄉住宅普遍存在不適老問題
今年80歲高齡的侯老先生,一直被困在室內。半年前,因為下樓遛彎時不慎摔倒,導致小腿骨折,盡管目前恢復得不錯,但是走路還需要借助助行器,因為居住在老舊小區,衛生間狹小且門口還有一個高臺,帶著助行器根本無法進入,老人的如廁問題只能在衛生間外解決。
生活中,侯老先生所面臨的困境并非個案。早在2013年,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天津大學聯合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2座大中城市100個典型社區調查顯示,66.2%的城市老人曾在家中發生意外傷害。這其中,廚房和衛生間是最易發生傷害的地方,占比75.4%。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表明,58.7%的城鄉老年人認為住房存在不適老問題,其中農村高達63.2%。超過半數的城市老年人認為,住房主要存在三大問題:沒有呼叫和報警設施,沒有扶手,光線昏暗。其他不適老問題還包括:廁所或浴室不好用、門檻絆腳或地面高低不平、地面易滑倒等。
的確,隨著我國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已有的基礎設施難以適應老齡社會要求的矛盾日益凸顯。因此,在基礎設施新一輪投資建設中,探索對新的基礎設施做前瞻適老化設計,對舊的基礎設施做全面適老化改造已成為一種趨勢。
硬件提升老人不再“懸空”更接“地氣”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只因為幾級臺階,就擋住很多行動不便老人的出行,讓他們無奈成為“籠中鳥”。
因此,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成為社會適老化工作開展的抓手和重要內容。記者了解到,2017年西安市出臺的《西安市老舊住宅小區加建電梯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規定,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必須滿足基本的消防、安全等規劃標準,對城市規劃無重大影響,不影響建筑結構安全的前提下,只要本單元2/3以上住戶同意就可以申請加裝電梯,這一舉措增加了加裝電梯成功的數量,提升加裝電梯“行進”的效率。
今年年初剛剛完成老舊小區改造的碑林區教委家屬院,除了小區的環境變化,民生服務設施的提升完善讓居民很是欣喜,新加裝的電梯更是贏得了眾多老年居民的頻頻點贊。“老舊小區雖然樓層都不超過7層,可對于老年人來講,卻成難以克服的高度,甚至不少老人因為樓里沒安裝電梯,成了‘不接地氣’的‘懸空老人’,加裝電梯以后,大家再也不用為了上上下下的事發愁了,每天下樓鍛煉、曬太陽也不再是難事了。”74歲的李紹玉說。
今年8月,新城區西安電力高等學校家屬院10號樓2單元加裝的電梯投入使用了。電梯裝好那天,樓上的居民都躍躍欲試,紛紛體驗樓上樓下“一鍵直達”的感覺。“與爬樓梯相比,現在很方便,對于老年人很友好,老人們的生活品質因為有了電梯直接能提升好幾個檔次。”小區的住戶說。
全方位服務讓老年人生活更美好
陜西省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省共有39528999人口,60歲及以上老齡化人口已經達到7591202人,占比19.2%。另外,數據顯示,目前我國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為了讓老人實現在家安心養老,除加裝電梯、安裝呼叫器等這些硬件設施外,如何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實實在在讓提升老人的生活質量,全方位服務于老人也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今年剛剛榮獲“陜西省老年友好社區”稱號的漳滸寨街道軍干所社區,就引進第三方組織——西安市萬和社會服務工作中心,在社區院落內開辦老年餐廳, 同時開展義務理發、義診、家政保潔等多項為老服務,解決老年人的生活問題。記者了解到,軍干所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占據總人口的17%,其中有80%以上的老人是80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針對轄區老齡化突出的特點,社區成立了老干部自建管委會,讓各個年齡段的老人都參與社區的建設中,老人提出需求,發現身邊的問題,社區及時解決。
為了給轄區老年人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救助和養老服務,胡家廟街道成立了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推行“診療+康復+養生”的醫養健康發展模式,打造“15分鐘醫療圈”醫養結合,進一步提升城市社區老年人養老便利度。記者了解到,在胡家廟地區大約有2萬多需要醫養服務的老年人,為了讓更多老年人享受更多的便民服務,2019年,胡家廟街道與轄區的一家醫院以及新城區愛心護理院合作,成立了新城區首家由政府主導,以社會力量為主體、“醫養結合”為特色的街道級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依托社區基礎設施,推行“診療+康復+養生”的醫養健康發展模式,輻射胡家廟街道13個社區,134個院落,主要為老人提供低償基礎醫療服務、日間照料、膳食供應、保健康復、文化娛樂、服務受理等惠民、便民服務。提起這些適老化舉措,胡家廟街道西電she社區的史大爺有感而發:“在適老化的改造上,社區、街道做得比較早,也做得比較好。肉眼可見的硬件就不用說,對一些獨居老人等群體,社區會專門安排工作人員上門給予精神關懷,這些服務對老年人來說很實在,也很有用。”
科技賦能讓養老服務更智慧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隨著“十四五”規劃的開啟,注重科技數據賦能,可提供更貼心服務、滿足更多樣需求的“智慧養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記者在武警醫院社區走訪了解到,該轄區內拆遷戶居多,其中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據60%,為方便老年人,社區專門設置了15分鐘便民生活圈,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醫療康復護理,都能保證在15分鐘內滿足。此外,社區還設計了“五心服務卡”,為老人實時提供定制化服務。“這是由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服務人群為老人進行代買采購,訂餐訂水,打掃衛生,定期回訪等,確保老人的生活需求得到充分照顧。”社區負責人介紹說。
“小度、小度,幫我呼叫養老秘書。”家住芊域溪源小區的劉爺爺通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免費贈送的百度智能機器人,“呼叫”該中心預約上門護理服務。坐診醫生接到訂單后,很快就免費上門來為劉爺爺服務。據悉,芊域溪源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引入了“互聯網+養老”模式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和智能設備,暢通養老服務15分鐘服務渠道,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就醫問診、康復護理、日間照料等“八助”服務,同時以志愿者服務為補充,老人在家里就能實現呼叫服務,還可以“點餐式”下單訂購“精神慰藉”服務,包括交談聊天、讀書看報、心理疏導等。
“智慧養老要智慧,更要‘致惠’。”中國老齡產業協會會長曾琦認為,要抓住“養老服務”這個核心,在智慧產品和服務中,體現適老化、實惠性、人文性。
在等駕坡街道千戶社區記者發現,社區共有兩個大型老舊小區,老年人居多,且70歲以上的老人有800多人。社區除了開辦老年餐廳、老年活動室、嵌入式微型養老院等提供常規的養老服務,同時也嘗試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服務質量。目前,社區正在協調第三方組織牽頭在公共設施方面為老年人進行了全方位改造,同時,對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戶內科技改造,在衛生間、餐廳、臥室、客廳安裝監測儀器,全方位監測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人年齡越大越發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但兒女都有自己的事情,難免對家里的老人有照顧不到的時候,現在社區有了智慧養老,家里有啥事兒,都有專業的人第一時間來幫忙,很貼心,很方便。”社區居民張阿姨說。
老年人生活 老年人來做主
如何擁有體面而有尊嚴的老年生活,不止是老年人關心的問題,更是需要全社會來關注的問題。無論是老舊小區還是新建大型社區,完善為老服務設施、拓展為老服務功能、提升為老服務數字應用都勢在必行。
對此,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組組長石英表示,居住空間適老化改造要讓居民有參與感,變“政府送餐”為“居民點菜”,同時改造不應僅局限于老人的居住環境中,更應是全維度的。比如,在社區適老化方面,要立足老年人群體需求,推動坡道、樓梯、電梯、扶手等公共建筑節點和休息設施、標識系統等社區公共設施無障礙;在交通適老化方面,要加強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工具等無障礙建設和改造;在商業適老化方面,要廣泛使用慢速電梯、大字標簽、輕量化購物車,構建無障礙購物環境。
石英建議:隨著適老化改造步伐加快,未來,適老化基礎設施將通過實體與網絡的雙重作用,不斷消除老齡群體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的障礙。同時,社會適老化改造必須建立標準化體系,適老化改造既是民生事業,又是市場消費,需要全社會從頂層設計入手,鼓勵更多的企業從事為老服務,同時政府對相關企業的服務進行監督和監管,以此促進適老化行業及從業企業逐步走向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讓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讓適老化改造由“高配”變為“標配”。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龔偉芳 實習生 茹夢菲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