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各行業紛紛曬出年中成績單。最近,西安房企上半年業績出爐,這份排名,透露出西安地產行業的新格局:外埠開發商強勢,本土房企正在回歸前列。
西安房企10強門檻下降
融創蟬聯“銷冠”
從這半年的成績單來看,西安10強房企的表現其實略遜于去年。
據中指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1-6月西安房地產企業銷售業績TOP20》,成交額前10強的企業有:融創中國、保利發展、招商蛇口、中海地產、天地源、萬科、碧桂園、紫薇地產、旭輝集團和奧園集團。數據來源以商品房為口徑,統計范圍包含西安主城區、西咸新區。
今年上半年,這10家房企共銷售440.24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前10強的470.9億元,出現小幅下降。而且,今年進前10的門檻是26.56億,不及去年的29億。
銷售額的計算并不復雜:單價×銷量。假設價格沒有下降,只能是今年上半年10強房企成交面積變少了。其實,去年上半年因疫情影響,售樓部關了一個多月,西安商品房銷售面積下滑。即便如此,今年頭部房企整體業績仍有不及,多少讓人意外。
一位地產觀察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西安樓市部分區域供應不足,有些房企階段斷貨,有的主推高端產品,還有的集中推新盤脫穎而出,對于各家銷售額的核算產生了影響。
去年上半年,西安地區房企銷售排行榜上,曾有3家超過50億元,今年是2家。
當時排進前10的不少地產巨頭,今年排名被超越,僅“銷冠”融創中國,無人撼動。今年1-6月,融創在西安銷售114.41億元,相當于每天銷售超過6000萬元。
融創領跑,有賴于“上新”優勢。據統計,今年融創已在西安推售6個樓盤,5個是新盤。
在全國市場,融創也是“高舉高打”的典范。今年上半年,融創在全國銷售額3208億元,排在各房企第4。相比2020年上半年的1947億元,同比增長64.77%。
三家本土房企躋身前20
兩家“高科系”排進前10
近年來,外埠房企在西安攻城略地,大幅蠶食了本土房企的市場份額。
2017-2019年,本土房企甚至連續三年缺席銷售10強。直到2020年起,一度“掉隊”的本土房企開始重新入榜。在今年上半年西安房企業績排行中,天地源、紫薇地產躋身前10。同時,航天實業出現在銷售20強之列。
三家均有國資背景,其中天地源、紫薇地產屬于西安高科集團旗下。今年上半年,天地源的銷售額主要由灃東的蘭樾坊、雁塔區的萬熙天地等項目貢獻。紫薇地產推售了高新三期的紫薇華發CID中央首府。航天實業則是年初首個“紅盤”——山水美樹的操盤方。
若翻閱一年多以來的銷售榜單,出成績的本土房企似曾相識。天地源、紫薇等成為十強常客。在各統計口徑里,灃東集團、高科房產、天朗地產等曾晉級20強、30強。
調控政策逐年加碼后,西安樓市的供需結構發生改變。對市場份額的再分配中,外埠企業依舊強勢,但本土房企也開始找到機會,尤以國資力量表現突出。
在西安美好生活文商旅研究院院長夏強看來,房地產既是資金密集更是資源密集行業,本土國資房企二者兼備。而且國企機制改革,讓他們的運作模式更加適應市場需要。
房企經營調整或是銷售格局“洗牌”的另一誘因。例如,一些大型房企拿地看上去雖然激進,但其實有集中供地影響。“三道紅線”下,有的房企擴張勢頭已經減弱。而項目儲備與銷售業績互為因果。在西安市場,部分儲備不足的房企下半年或無房可賣。
曾錯過紅利期
本土房企的打法變了
在西安地產界,天地源與紫薇地產、高新地產、高科房產、高科新西部曾并稱“高科五虎”;加上天朗、豪盛、海榮、龍安等“民營房企四小龍”,赫赫有名的雅荷、榮華和榮民等,從20世紀90年代起,以他們為代表的本土企業在西安地產開發中長期扮演主角。
當時,西安二環外的城市建設剛剛起步,二環內的舊城改造也帶來大量市場機會。
隨后,中海地產率先踏入,萬科、萬達、金地、恒大、龍湖等知名房企相繼來到西安市場,2009年外埠地產商在西安樓市的份額第一次超過50%。
第二次轉折是2015年的樓市低谷,本土房企掀起一輪合作熱潮。天朗與融創共同出資組建平臺公司,并出讓部分在建項目股權,榮華先后與碧桂園、萬科合作,海榮地產則引入云南城投參與旗下項目開發……
2016年以后,西安樓市一路走高,掌握更多話語權的是紛至沓來的外埠地產商。
直到近一兩年,本土房企在西安市場重新拿回份額。只不過,打法已不同往日。
早年是本土房企開啟了西安住房商品化。依靠龐大的城改基礎、分散的市場份額,本土企業順勢而起,特別是機制靈活的民企跑得更快。然而,當外埠房企攜資本而來,又恰逢陜西和西安經濟飛速發展,樓市形態與房地產價值隨之升級。
西安歐亞學院人居環境學院客座教授朱郁表示,在地產開發強調市場化、標準化的今天,本土國資房企從思維到流程運作上完成了轉型,原有的行政壁壘亦被打破。比如,摸準市場脈搏積極參與土拍,引入股權合作,在開發與營銷中創新,戰略投資上多元化發展等。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前做項目開發,是先拿一塊地,賺了錢,再拿一塊地。但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這就落伍了。如果不能很好把握市場節奏,冒然推出來的項目也難獲成功。
回歸房地產行業本質,“貨源”儲備是影響房企“成績單”的關鍵。在西安土拍市場上,天地源、紫薇、高科、金泰等本土國資頻頻出手,這將給未來業績增長留下更多空間。
再者,當前西安房企銷售排行榜上,10強、20強房企差距并不明顯。以第四至第十名為例,彼此差了不過1-3億元的銷售額,可能多開盤一個項目,名次就能提高不少。
市場競爭加劇
本土房企要找準適合自己的路徑
6月28日,在香港市場上市的建業地產公告,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建業住宅集團作為買方,與潛在賣方訂立諒解備忘錄,擬收購西安榮華集團有限公司過半數的股權及其對應的所有者權益。潛在投資的條款及條件有待訂約方進一步磋商。
由于“過半數股權及對應的所有者權益”,市場猜測是否將涉及榮華股權甚至控制權變化。
這起潛在投資訂約方,在陜西、河南兩地房地產界知名度較高。其中,榮華集團1997年成立,是西安最早一批民營房企,目前由世紀榮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控股。建業地產1992年成立,布局主力在河南,且常年在河南市場占有率排第一,被稱為“河南王”。
夏強認為,榮華與建業“聯姻”能夠各取所需。榮華可借此引入實力股東,在資金和資源整合方面受益;長期重倉河南的建業也需要走出來,而選擇鄰省陜西戰線不會太長。
錯過前些年地產擴張的紅利期之后,如今西安本土開發商正拿回市場份額。但有觀點認為,這種回歸尚不代表本土房企全面崛起。因為,在市場競爭持續加劇之下,本土開發商仍然面臨嚴峻挑戰,國資還是民企,厚積薄發還是股權購并,破局路徑也并非只有一條。
若放眼陜西全省市場,記者還找到了更多地產商的發展樣本。
以中指研究院公布的《2020年1-12月陜西本土房企銷售業績TOP10》來看,龍記泰信以131億元高居榜首。此外,陜建地產的全年銷售額也超過了60億元。
雖然2020年陜西本土“銷冠”龍記泰信,并未出現在去年西安區域房企銷售十強,但在陜西省內下沉市場及省外市場,其掌握的資源及項目投資十分可觀。此外,陜建地產同樣是以西安等西北區域為基礎,涉足天津等京津冀區域、重慶等西南區域、菏澤等華東區域開發。
“三道紅線”壓頂
房地產行業碰到新命題
“房住不炒”和“三道紅線”下,房地產市場的生態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房企規模化仍有必要,但依賴高杠桿實現高速增長的時代早已遠去。
“在政策和市場變化之后,某種層面上,開發商再次站到了同一起跑線。”朱郁表示,“三道紅線”相當于穿透式管理,影響將是未來數年時間,所有房企都需要在新規約束下找到合適的生存方式。如何應對利潤下降做好精細化管理,大家面對同樣的選擇題。
實際上,自“三道紅線”和信貸集中政策出臺以來,影響房企命脈的“輸血”通道正在收緊。
據克而瑞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半年,全國100家典型房企融資額為6090億元,同比下降34%,環比下降29%,創下2018年以來最低水平。與此同時,房企融資情況不容樂觀,僅有36%的房企融資規模有所增加,規模減小的房企中約30%企業同比降幅超過50%。
目前,不同級別的開發商,已開始根據自身資產負債情況來調整策略。已經“踩線”或即將“觸線”的停止擴張,轉而以降杠桿為主,強調降負債抓回款。財務杠桿原本不高,負債仍處在安全范疇的企業,開始謀劃沖一把規模,借勢擴張。
與此同時,監管對房地產行業的融資保持警惕態度,嚴控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領域,仍是自上而下不斷強調的重點。全國政策環境一盤棋之下,房企在西安的經營策略自然難以獨善其身。無論本土企業還是外埠開發商,如何成為行業內的千里馬,這道命題并不容易。
記者 李程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