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塵萬里,羌塘千日,萬千風景一眠間,惟余感動在心頭。
幾多風雨,幾多嚴寒,百尺冰立萬歲山,豪情壯語猶在耳畔。
風蕭蕭兮,水盈盈,獅泉靈水仍往西。
幾許純凈拂眼簾,是水,是淚,心隨白云遠。
身倚紅字,手握冰刀,一腔熱血,只為生命圓滿。
一路高歌,一路奔波,聚精會神,只為醫道永恒。
望茫茫來路,仰高天厚土,萬草枯黃,惟經幡獵獵向天歌。
思千萬戰友,相攜而行,不昧平生,毛頭柳上發新枝。
這首詞,是陜西省第二人民醫院院長、陜西省首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長于勇在2017年第二批援藏同志期滿離開時揮筆寫下的,抒發了他無私堅定的援藏情懷和醫療隊成員之間的深厚友誼。2019年,于勇帶著阿里饋贈他的印記——黝黑的膚色和精瘦的體格援藏歸來。而關于阿里,記憶的小船在時光的逆流里穿行,一位白衣天使在“天上阿里”唱響了一首生命之歌……
“天邊阿里”
2015年8月,時任陜西省人民醫院院辦副主任的于勇接到通知,掛職擔任阿里地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及陜西省組團醫療援藏工作隊隊長,是當時中組部、國家衛計委首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隊成員之一。彼時,正在國內某重點大學讀在職博士的他,毅然放棄學業,克服家庭困難,挑戰生命極限,帶領隊員開始了在“生命禁區”的奮斗與奉獻,書寫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剛踏入阿里,藍天白云如夢如畫,但隨之而來劇烈的高原反應讓人措手不及。
阿里地區的氧氣含量不足內地的一半,低矮的樓房對于“外來人”而言,攀爬都成困難。“辦公室在三樓,但上廁所只能到一樓的旱廁,僅是上下走動,我們已經氣喘吁吁了,想想我得爬三年,頭都大。”提及初到阿里人民醫院的狀況,于勇直擺手。
入藏前,盡管于勇已經做了最壞的心理準備,但是真的到了阿里,那里的一切依然讓他吃驚:全院只有七十名醫護人員,樓院比較破舊,墻上、地板上都是血,上下水也沒有通……這讓他倍感壓力。
援藏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氣候。“阿里只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大約在冬季’。零下幾十度的環境,整個醫院也沒有暖氣,班子成員開會都是站著,跺著腳。”于勇形象地比劃著當時的狀態。這些在內地人看起來最基本的工作需求,在阿里地區都成了奢望。
阿里以它的遙遠、荒蕪和神秘吸引著世人,被旅行家稱為遙遠的地球第三極。平均海拔4500米,全年180多天的大風,最冷的時候零下40多度。緊鄰印度、尼泊爾,有一千多公里的邊防線,離拉薩也有一千多公里。當問起為什么叫“天邊阿里”時,于勇幽默地解釋:“由于高原飛行很不穩定,航班經常取消,經常要開車出行。有次到拉薩開會,連續開了兩天。區委書記問最遠的那個人到了沒有,我說,‘報告首長,我到了’。阿里到了,這才算到齊了。”
“醫院無小事,高原顯真情”
高原上的事,沒有小事。一位特殊病患的到來,讓于勇觸動很深。在中國和尼泊爾的邊貿口岸做生意的一位尼泊爾“邊民”,剛到醫院的時候身體很差,營養跟不上,生孩子生了七八天,已經胎死腹中。“人已經奄奄一息了,可身上連100元的住院費都拿不出來”,眼前的情形,戳中了于勇的內心。沒有絲毫的猶豫,于勇召集專家、醫務人員,把病患當成一次醫療技術上的挑戰,積極會診救治,并且出于人道主義減免了費用,讓醫院食堂保障患者營養,最終保住了患者性命和生育功能,創造了雪域高原的奇跡,也樹立了中國醫生的形象。
高原第一例開顱手術、搶救一千多克的早產兒、按壓三個小時蘇醒的城管干部等事跡不勝枚舉。內地再普通的手術,在高原上進行都是一場與生命的賽跑。
一位駐防的戰士出了車禍,腰椎斷裂,于勇立即聯系北京協和醫院的院長,派最優秀的專家飛到拉薩,同時把這位戰士也轉運拉薩,緊急搶救后,這個小伙子保住了性命也沒留下殘疾。于勇激動地說:“通過醫療救治,我們與部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當我們血庫需要血,只要打電話給部隊,立馬七八個小伙就過來了。”軍民一家親,在茫茫高原上令人格外感動。
氧分壓下降厲害、一天拉肚子20多次,記憶力大幅下降、張嘴就忘事……類似的苦在阿里援藏醫生團隊里數不勝數,但隊員們沒有絲毫抱怨,當地干部群眾的充分認可讓他們無比滿足。于勇告訴記者,有一次升國旗活動,援藏隊員梁亞萍忘帶證件被攔在外面,一聽說是援藏醫生,執勤人員立即敬禮并允許進入。“晚上打車,司機一聽是援藏醫生,路再不好走也要堅持把我們送到樓下,有的甚至不要錢。”所有來這里的援藏人員對這份工作都從剛開始的懷疑、猶豫到最后的堅定、熱愛。
這里,人口雖不密集,但人心,緊緊相連。
“建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自從踏上這片土地,于勇就決心做些什么。援藏,要做的不僅是手拿一把“手術刀”,用高超的醫術治愈患者的病痛,更重要的是在機制體制上“動刀”,建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來守衛阿里人民的健康。
援藏之初,阿里地區人民醫院是全國唯一一個沒評等級的地級醫院,感染控制科、人事科、質量控制辦公室等很多現代醫院常規設置的重要科室一個也沒有。因為醫務人員培訓不到位,一些危重癥病人到了病房,護士連呼吸機都不會操作。沒有ICU,沒有急診科,緊急、危重的病人在當地基本無法搶救,醫院被群眾稱為“轉診醫院”。
阿里的問題只能靠阿里解決。面對這種局面,于勇抽出三個月時間進行調研,徹底摸清了醫院癥結所在。“這個醫院最大的問題在管理上,不在技術層面。底子薄、人才少、機制落后,是三大難關。”“推動醫院發展的最好抓手就是等級醫院建設。”
厘清思路的于勇說干就干。挖管道、解決上下水、通暖氣,冰冷的醫院暖和起來。修建污水站、開放新門診大樓、重新裝修住院部,基礎設施煥然一新。
在創建二甲醫院過程中,于勇邀請陜西省各級醫院院長到阿里,成功召開了首屆世界最高海拔學術論壇——岡底斯醫學論壇。不僅如此,他還開創醫務人員“柔性援藏”工程,請相關專家到阿里地區援助三個月支持醫院的評級建設。
在于勇和援藏隊員們的努力下,阿里地區人民醫院三年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醫院從沒有評級到創成“二甲”,進而創成“三乙”,成為藏西第一家三級醫院,群眾口中的“轉診醫院”也成了“救命醫院”;醫護人員從70多人增加到280多人,通過援藏專家“我做你看,你做我幫,你做我看”的扎實培訓及分批次組織優秀人才赴內地跟班進修,一大批當地醫療人才也得到了快速成長;因為出色的工作業績,陜西醫療援藏隊兩度代表全藏在全國援藏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2018年6月,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組織部長曾萬明同志視察阿里組團醫療援藏工作,高度肯定陜西醫療援藏工作,評價于勇同志“用堅韌實干書寫了阿里醫療跨越式發展的傳奇”。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也進一步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阿里地區文旅集團黨委書記楊峰贊嘆:“援藏專家來了,我們才敢大批量接待游客,今年第一次有游客在阿里過年。”
“一個民進會員的情懷”
身為民進會員的于勇,對自身的價值有深刻的認識:“加入民進以來,我始終認為,在形式上成為一名民進會員只是開始,在思想上、行動上成為一名合格的民進會員,扎實履職,發揮出民進會員應有的作用,才是我的最終目標。加入民進以后,我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政治覺悟的提高為我的事業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動力。”
在援助阿里期間,于勇時刻不忘一個民進人的責任和擔當,多次帶領援藏醫療專家對地處海拔5000米以上的對口扶貧村積極幫扶,助力當地脫貧,增進民族團結,受到了西藏自治區和上級部門的高度肯定,榮獲2016年度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先進個人。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
“我們雖然離開了西藏,但那邊的鄉親們來看病,我們全部都是綠色通道。”回到西安的于勇,沒有跟阿里斷開聯系,涉及到干部、群眾和遠程醫療等問題,他都十分關心,并積極協調。
2020年10月,民進西工大總支接到了援藏專家關于為阿里地區農牧業發展捐贈一批設備的請求,這個任務隨即被交給了熟悉阿里情況的骨干會員于勇。他欣然受命,積極聯絡對接,摸清相關情況,并聯系西安翎祖建筑裝飾集團有限公司為阿里地區動物疫控中心捐贈防護服、口罩、消毒藥品、動物手術器械、耗材等急需物資,并于當月20日在陜成功舉辦捐贈活動,讓民族團結的格桑花盛開在古城西安。
回到西安的于勇,繼續在推進農村發展、助力脫貧攻堅中積極履職盡責。去年9月,他了解到渭南市蒲城縣重泉村作為專業的西瓜種植大村,村民們缺乏健康常識、保健意識差,因長時間瓜田勞作常常疾病纏身。于是,他主動向總支主委建議,促成民進西工大總支和省二院聯合開展了一次義診與科普幫扶活動。
在義診活動中,專家們詳細詢問村民病史,耐心解答各種問題,進行健康知識宣講,向貧困村民免費發放藥品。此次活動,進一步發揚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援藏精神,彰顯了民進會員的責任與擔當。
歲月如歌,生命長青。懷著家國情懷,民進人將續寫新的奮斗篇章。(欒 冰)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