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一曲“海棠花頌” 唱給祖國聽

2021-03-11 08:07:30  來源:各界新聞網  


[摘要]96歲高齡的抗戰老戰士王銘慈為紀念周恩來總理123年誕辰,把自己作詞的《海棠花頌》譯成電文,將這份電報用發報機“送”給了周總理。...

  “9936 3189 2768 5363 7313 9997……”3月5日,96歲高齡的抗戰老戰士王銘慈為紀念周恩來總理123年誕辰,把自己作詞的《海棠花頌》譯成電文,將這份電報用發報機“送”給了周總理。

圖為王銘慈在為周總理“發”電報。

  王銘慈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入抗大七分校學習,1945年在延安學習報務后,先后在陜甘寧聯防軍電臺和中央前委新聞通報臺擔任報務員,她一生發出過數份重要的報告,見證了革命走向勝利的偉大歷史進程。如今耄耋之年的她對黨仍然一片赤誠之心,向記者回憶起自己與丈夫朱仕樸刻入骨血的抗戰歲月。

  追憶抗戰歲月

  “敬愛的周總理,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這是《海棠花頌》中的第一句,也是整首頌歌的主旨。在周總理去世45周年時,王銘慈看到鄧穎超寫的紀念周總理的《海棠祭》,深受觸動,于是寫下《海棠花頌》,借以表達自己對周總理的深切懷念。并仿造周總理家院子里的海棠花樹,用絲網做了123朵粉色海棠花,55個花蕾的海棠花樹,寓意周總理鞠躬盡瘁、一心為民的一生。

  “3月5日這一天,我要坐在這顆海棠樹旁,為周總理再發一次電報,他那么熟悉我的電文,一定能接收到……”王銘慈說,這是她一直以來最大的愿望,她每一天都期待著周總理收到她的電報。

  七十三年前,在周總理召開的慶祝三八的座談會上,他熱情地與祠堂里的每一位女同志握手問候,邀請她們一起跳舞,當與王銘慈跳舞時得知她已懷孕五個月,主動放慢了腳步,并祝福她生個好寶寶。從此,周總理親切的音容記在了她的腦海里。

  1947年11月,她在中央前委亞洲部通報臺任報務員,跟隨領導機關轉戰陜北,負責將黨中央、解放軍總部、毛主席向各解放區,全國人民和全世界告知的宣言、評論、社論、新聞及時準確的發出。

  “見證了那艱辛卻發著光的紅色歲月,每一朵海棠花都包含著我最深沉的情感。”王銘慈說。

  那一年,蔣介石進攻延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向全國人民發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偉大戰斗號召,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會議,毛主席在會上作了題為《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這些重要的報告都由中央前委亞洲部通報臺發往邯鄲,再通過陜北廣播電視臺播出。王銘慈回憶道,《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是她見過的最長的報告,當時在發這篇報告時,她們與搖機員和譯電員從晚上9點開始,兩小時換一班,共花了12個小時發出去的。

  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與周總理率領中央機關和軍委總部東渡黃河,到臨縣雙塔村與中央后委會合。在啟程前,毛主席與周總理接見了包括王銘慈在內的,留在陜北工作的一百來人。

  “陜北是長征紅軍的落腳點,是北上抗日的起步地。毛主席和周總理說服我們安心留在陜北工作,那次談話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通信戰士的光榮使命”王銘慈說,在接見后的第二天,她被調回西北軍區通信聯絡處二科偵察臺上班。令她難忘的一件事發生在1948年5月,當時電臺與一野司令部的電臺失去聯絡,即使敲爛了鎯頭也收不到回音,她們擔心一野司令部是否受到了敵人的襲擊,每個人都十分焦急。為此,她在電臺不吃不睡地守候了整整三日,直到從電臺上收聽到一野司令部的呼聲,便立刻報告通聯處領導與司令部首長,整個電臺聽訊后一片沸騰,含淚而泣。

  銘記艱險歷程

  “在那樣的歲月里,為了打倒敵人,再苦再累都不怕,因為心里始終有堅定的信念。”王銘慈找出一張老照片,照片上站在窯洞前的人是她的丈夫朱仕樸,是一名兩次過草地,一次過雪山的革命老紅軍。

  1935年2月川陜蘇區紅軍大舉西征,朱仕樸被調到省委機關組織的救護營當排長,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救護傷員,越過黨領山北上向草地進軍,1935年的十二月底冒著風雪翻越了夾金山,在天寒地凍的山路上,由于丟失了一只鞋而凍傷了腳。

  1936年五月,朱仕樸隨部隊到達西康東北的甘孜,與二方面軍匯合,開始過草地。“綠草下流著黑水,覆蓋著積水和污泥,若是久停就會陷下去,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不少戰友永遠地倒在了草地上”王銘慈說,朱仕樸能堅持走完長征正是因為戰友們勇往直前、不辱使命的精神激勵著他。爬雪山、過草地的艱險長征路顯現了革命戰士堅硬的骨頭、驚人的魄力,是朱仕樸刻進生命里的一段艱險歷程。

  1936年十月,二、四方面軍與一方面軍分別在會寧和將臺堡會師,結束長征。

  1937年10月19日,朱仕樸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參加了奇襲陽明堡戰斗,隨后,他被選送延安軍委通校十一期學習無線電報務技術,自此走上通信工作,于1995年南京軍事學校畢業后,任駐越南軍事顧問團通信顧問,1956年10月回國,投身祖國的通信教育事業,曾擔任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院長、黨委書記。

  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他心中最惦念的仍是黨和人民。1990年被確診患上腦癌的他堅決地向醫院和家人表明,要在身后捐獻自己的大腦給祖國的醫療科研事業,讓專家學者去救治更多的病患。1992年1月23日,朱仕樸逝世,并依照他的囑咐,對他的遺體進行了病理解剖,喪事從簡。

  “對革命要忠貞,待人要誠懇,生活要簡樸,做官要清廉。”這是朱仕樸作為共產黨人,用自己的一生踐行的不朽諾言。

  紅色永不褪色

  “父母一直教育我,無論走到哪里,要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年73歲的朱延光說。

  朱延光生于1948年7月8日,那年,延安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王銘慈在橋兒溝醫院生下她,醫務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從敵軍的轟炸掃射中將剛出生的她搶救回來。朱仕樸從前方寫信來,在信中為女兒取名延光,意為延安光復,革命勝利。

  1969年,朱延光成為一名解放軍,在一次抗洪搶險的戰斗中,年僅21歲的她帶領一班人,在齊胸的洪水里,忍著被家禽咬傷的疼痛,護送災民安全離開,抵抗著沖擊而來的水浪,幫災民搶回家中的財產。

  大學畢業后,朱延光被分配到西京醫院工作,成為普通外科唯一的女醫生。在此期間,她多次參加赴農村、工礦企業的醫療隊,深入基層一線,為革命老區的人義診。在紡織業蕭條的90年代,她為河南省三門峽市的一處紡織工廠里的女工免費查體,在短短一個禮拜時間內,她走訪了工廠的各個車間,一天之內為兩、三百人查體。

  “當我穿上軍裝的那一刻,我就是黨的人了。”朱延光說,從小她就立志當一名軍醫,終身獻身黨的醫學事業,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人民群眾做一些溫暖的小事。即使在退休后,她仍堅持發揮自己的余熱,將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為口訣、腫瘤規范治療材料整理成冊,協助科室開展新業務,義務幫助醫院的離退休人員。

  “革命精神不僅在我這一代迸發光芒,在我的一下代,以及下下一代……都在堅守革命傳統。相信我們的子孫后代會繼承父輩的情結與信念,讓心間這一抹鮮艷的紅色,永遠地流傳下去。”朱延光望向母親身旁的那顆海棠花樹,堅定地說。(各界新聞網   實習記者劉凡銆)

編輯: 陳戍

相關熱詞: 抗戰 老戰士 王銘慈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