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節和元宵節,商南縣湘河鎮蓮花臺村都要扎花燈、舉行花燈展演,而手工扎花燈更是蓮花臺村的一絕。純手工制作花燈既是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扎出了濃濃中國“年味兒”。
年關將近,商南縣湘河鎮蓮花臺村的民間手工藝人周應國正忙著破竹篾,扎花燈。
周應國告訴記者:“十來歲都在搞這,現在搞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怕它失傳,村上領導和會長說要把這東西還要發揚下去,后繼有人。在我們農村來說,要過新年必須要扎一些花燈出來展示,而手工花燈更能顯示我們農村老百姓有個年味兒,也就是過上一個幸福的太平年。”
制作花燈,首先要確定花燈類型,做好燈架。周師傅選好竹子破開,再把彎曲的竹篾按需要削短,測量尺寸,搭成“龍骨”。兩個幫手也在忙著剪紙,搓捻子。要把這燈籠的架子搭好,還真是一件精細活,長短、粗細、高低都有標準,一點也不能馬虎。
商南花燈歷史悠久,形成于明成化年間,2011年被確認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湘河鎮更是在解放前就有花燈之鄉的美稱,蓮花臺村花燈的式樣繁多,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展現當年丹江沿岸排運工人放排討生活,與天斗、與水斗,龍口求食,養家糊口那種勤勞勇敢以及膽識和氣魄。
一個多小時后,周師傅要扎的核桃燈已具雛形。接下來,就是下版、雕花,剪彩紙、糊彩紙,貼流蘇等一系列工序,在周師傅看來,花燈承載著人們美好的愿望,因此在制作過程中,他將福祿壽等美好寓意融入花燈中,讓村民在賞花燈的同時也接收到來自傳統花燈和手工藝人的美好祝福。每一道工序周師傅都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民間老藝人的嚴謹在他的專注中自然流露。近距離感受傳統花燈和扎花燈手藝的獨特魅力,讓人不禁對傳統手工藝人肅然起敬。
只要一說起扎花燈,周應國就如數家珍的介紹說:“這個燈叫七星燈,為什么叫七星燈,往日的傳統是天上有28宿,這個七星是一面七個,但是四面呢,四七就是二十八,所以說這是七星燈,要玩古老傳統花燈,離不了七星燈和八卦燈。”
周師傅還在創作實踐中,不斷思考如何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讓花燈和河燈相輔相融,更具欣賞價值。除了七星燈,八卦燈,宮燈,母燈,福燈,排燈等傳統花燈以外,像鯉魚、螃蟹、烏龜、青蛙等水里的動物形狀的花燈,周師傅等能扎出來。說起這個,周師傅就很“驕傲”:“在扎古老燈的情況之下,還有所創新,像這一種金魚燈,我不僅可以將它扎得形似金魚,而且頭和尾都能動,走起來,好像在水里游泳一樣。”
周師傅不僅會扎花燈,玩起花燈來那也是很溜兒的。別看他已經50多歲了,在旱船的表演中,艄公的角色可是非他莫屬,艄公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劃劃船而已,不是誰都可以上場表演的,需要多年積累的功力。一上場,周師傅一改扎花燈時的安靜和專注,立馬精神起來,在旱船前面帶路劃槳引船,做出撐船,撥水、臥船、下篙等各種各樣的劃船動作,靈活的身體用抖步和斜身步把水中劃船的動作模仿得惟妙惟肖。
周應國師傅手工制作花燈近40年,每年至少做近百盞花燈,為手工制作花燈藝術積累了豐富的題材和工藝經驗。為了不讓傳統手工扎花燈這門手藝失傳,他把每種花燈的長寬高等尺寸以及制作方法一一記錄在筆記本上:“你看,這個是宮燈的制作,這里面繪畫是文臣武將,刻畫是四付,做出來的時候必須量尺寸,不然的話就不行。”周師傅一一給大家展示著記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這種傳統技藝傳承下去,同時也使得花燈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望繼續向前推進發展。(杜金暉 姚遠偉)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