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一把手訪談:專訪延安市長薛占海 實現“國家要被子、農民要票子”的雙贏 看看黃河流域的延安是如何實踐的

2020-09-18 17:32:51  來源:人民網—陜西頻道  


[摘要]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條大河滋養了一方美麗富饒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沿線省份和全流域的人民。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環境質量的改善,促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提升。”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薛占海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

  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薛占海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鄒星 攝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條大河滋養了一方美麗富饒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沿線省份和全流域的人民。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環境質量的改善,促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提升。”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薛占海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首次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在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年過去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程如何?近日,人民網專訪中共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薛占海,介紹延安作為黃河中游重要城市在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域作出的改變和探索。

  從“黃中找綠”到“綠中找黃” 黃土高原披綠裝

  延安位于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中國革命圣地。歷史上的延安曾是“水草豐茂、牛羊塞道”的富庶之地,后來由于過度放牧、屯墾和戰爭等多種原因,林草植被遭受毀滅性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上世紀90年代,延安年入黃泥沙量占入黃泥沙總量的1/6。“下一場雨,脫一層皮,累死累活餓肚皮”是當時延安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如何實現生態好、群眾富的雙贏成了擺在延安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個大難題?

  “延安用了20年的時間,退出了一片片青山,還出了一洼洼綠地,延安山川大地披上了層層綠裝,過去‘黃中找綠’,如今‘綠中找黃’。”采訪中薛占海告訴記者,20多年來,延安市大力發揚延安精神,率先在全國開展大規模退耕還林,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

  從1998年吳起縣首開全國封山禁牧先河,到1999年在全國率先開展大規模退耕還林成為最早試點,再到2013年財力十分緊張情況下自籌資金13億元再次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將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延安始終堅持人工綠化與封山禁牧相結合,梁峁溝坡洼統一規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群策群力、投工投勞,變“兄妹開荒”為“兄妹造林”。

  據統計,延安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077.5萬畝,占全國退耕面積的2.1%、陜西省的26.7%,森林覆蓋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1.3%,陜西綠色版圖因此向北推移400公里。

  “退耕還林在延安全面實施后,我們要確保能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不反彈。”薛占海告訴記者,2008年,子長縣率先打響了治溝造地戰,全市隨后逐步推行,到2018年11月底,延安治溝造地197個子項目全部竣工,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4.36萬畝,新增耕地面積11.77萬畝,不僅有效增加了高標準農田面積,耕地更加集中連片,而且建成的溝壩地地勢平坦寬闊、水肥條件好,耕地產能得到大大提高。據實地走訪,工程實施后種植玉米畝均可增產200公斤以上,真正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隨著治溝造地工程的實施,延安市有效落實了山、水、林、田、路、壩為一體的生態保護修復系統治理,結合“碧水、藍天、青山、凈土”四大保衛戰,進一步提升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綠水青山隨處可見,極大改善了人居環境。

  記者了解到,為持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延安市將編制《延安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專項規劃》納入了全市“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序列。同時,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項目庫,面向各部門各縣區,多行業多層次對黃河流域項目進行征集、梳理,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水安全保障、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等領域儲備億元以上項目731個,總投資9395億元。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在采訪中薛占海表示:“黃河是我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大河,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市,我們要堅持做好‘有中生新’‘無中生有’兩篇文章,把延安打造成黃河沿岸富有地域特色的宜居宜業宜游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近年來,延安市堅持把穩增長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制定了延安轉型發展追趕超越實施方案、工業穩增長促投資、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條措施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綜合施策,精準發力,經濟運行保持持續向好態勢。2019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663.9億元,增長6.7%,一產和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首位。2017-2019三年間,一二三產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達到4.4%、7.6%、9.1%。

  “一方面,我們依托能源、農產品、文化旅游等特色資源優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另一方面,是利用城鎮化發展的后發優勢,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短板,推進延安納入黃河‘幾’字彎都市圈規劃范圍,推動與周邊城市防洪共抓、生態共保、交通共聯、產業共建、文化共興、服務共享,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薛占海介紹。

  記者從延安市政府了解到,為抓好用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延安加快實施《延安綜合能源基地發展規劃》,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延長產業鏈,大力發展低耗能、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綠色載能、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全域旅游化,構建以蘋果產業為主、現代養殖業和設施農業為兩翼、區域特色產業板塊推進、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黃帝陵文化園區、黃河壺口瀑布、乾坤灣等一批黃河流域重點文旅融合項目和沿黃公路精品旅游線路。

  此外,聚焦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延安市加快謀劃實施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重點項目,推進信息時代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數字經濟新引擎。

  實現“國家要被子(植被)、農民要票子”的雙贏

  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是實現延安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在脫貧攻堅領域建立長效機制,為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和延安區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5年以來,延安市緊緊圍繞脫貧退出“村村過硬、戶戶過硬、全面過硬”目標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盡銳出戰,硬仗硬打,扎實推進“八個一批”脫貧工程,實現了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和貧困戶幫扶責任人全覆蓋,貧困村集體經濟、貧困戶產業、兜底保障全覆蓋。

  “我們將貧困戶全部納入“企業+合作社+果農(貧困戶)”聯結機制,持續推進以蘋果為主的產業扶貧,蘋果種植面積累計達到390萬畝,產量達到350萬噸,產量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國的九分之一,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薛占海介紹。

  近年來,延安市強力推進以蘋果為主的產業后整理,智能選果線、冷氣庫累計達到88條和120萬噸,企業、合作社優先高出產地價收購貧困戶蘋果,免費為貧困戶上線分選、入庫貯藏蘋果,把貧困戶牢牢鑲嵌在全產業鏈上,蘋果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60%以上,做大做強了全市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

  “我們要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投入到第二、第三產業,發展養殖業、外出務工、做生意、開旅店、做手藝,讓他們在致富路上各顯神通,真正實現了‘國家要被子(植被)、農民要票子’的雙贏。”薛占海如是說。

  面對地方財政的巨大壓力,延安始終沒有減少扶貧投入。2017-2019三年,延安市縣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8.24億元,有效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延長、宜川、延川3個國定貧困縣成功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0.57%,實現整體脫貧目標,革命老區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脫貧攻堅不僅要質量高,還要守得住。薛占海在采訪中表示,我們堅持現行扶貧政策穩定不變,攻堅期內,堅決做到扶持政策不減、工作力度不減、資金投入不減、幫扶力量不減、督查考核不減、“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提升、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鄉村治理、駐村聯戶幫扶、消費扶貧、扶貧資產運營管理等10項長效機制,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不返貧。

  據了解,2019年全市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2元,較2018年8421元增長18.79%。全市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所有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安全飲水問題全面解決,電力入戶和動力電通村、標準化衛生室、4G網絡實現全覆蓋。脫貧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

  薛占海表示,下一步,延安市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精神,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高標準、高質量打造好全國扶貧經驗交流示范基地,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認真梳理現行政策,統籌謀劃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制銜接,為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貢獻力量。(張偉 鄒星 李永強)

編輯: 張潔

相關熱詞: 薛占海 延安 黃河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