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53歲的朱宏濤,在大荔縣安仁鎮可算是響當當的一位大人物,很多人更多的是對他愛折騰勁頭的敬佩,而且每一次折騰都成功了,很多農戶跟隨他的腳步賺了錢。9月2日上午,記者在安仁鎮新豫村附近的黃河鹽堿地里見到了職業農民朱宏濤。
村里最早的“萬元戶”
朱宏濤說,20世紀80年代,村里給家里分了1畝多水澆地和5畝鹽堿地,一畝水澆地產糧七八百斤,而一畝鹽堿地只產100多斤,家里六口人無法填飽肚子。
1984年,朱宏濤到西安做油漆工,一個月收入60多元,他就一直琢磨怎么才能掙更多的錢。一年后,朱宏濤回到新豫村,承包了10畝水澆地種蘋果。不懂種植技術,他就到處學習,在他和家人的細心照料下,蘋果豐收了,毛收入2萬多元,成了村里最早的“萬元戶”。到20世紀90年代,種蘋果的人比較多,價格下降,朱宏濤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刨果樹種棉花,棉花豐收,市場價格好,這讓朱宏濤又賺了一筆。到1996年,朱宏濤就思考能不能在黃河的鹽堿地上做點文章,栽種些耐鹽堿的果樹。外出考察后,他打算栽種些梨棗和早酥梨做實驗,那年他承包了30畝鹽堿地。
經過兩年實踐摸索,朱宏濤栽種的梨棗和早酥梨掛果了,棗和梨收獲后很快便賣完了,轟動一時。一片不被大家看好的鹽堿地竟然可以栽種果樹,很多村民紛紛效仿,也在鹽堿地里栽種果樹。
每畝冬棗收入2萬多元
“梨棗開始時很受大家喜歡,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加上梨棗甜度不夠,我就打算換新品種。后來我就到山東考察,準備在鹽堿地上實驗種冬棗,2000年開始先試種了10畝,沒想到這片鹽堿地特別適合冬棗種植,種出來的冬棗口感好,甜度佳,價格高,江浙一帶的很多客商就來收購。后來我就刨掉一部分梨樹,冬棗規模擴大到70畝。那時一畝收入近6000元,經濟效益很好。”朱宏濤說。
附近很多村民看到朱宏濤種冬棗賺了錢,紛紛跟著種植,朱宏濤也是盡可能為村民供應苗子,很快大片大片的冬棗出現在鹽堿地里。2008年,朱宏濤開始建溫室大棚,延長冬棗的上市時長,提高產量,每畝冬棗的收入增加到2萬多元,現在一年毛收入100多萬。
“有人說我運氣好,其實是我自己勤奮,不會的就到處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實踐,這才能掙到錢。現在年齡也大了,我家人都過來跟我一起種冬棗,忙的時候住村里,不忙的時候就回到華陰城區,我挺喜歡現在的狀態。”朱宏濤笑著說。 華商報記者 唐保虎 文/圖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