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蔣維博 通訊員 靳麗楠
王增賓坐在自家小區門衛室里上班,看著窗外花紅草綠,樓房窗明幾凈,偶爾會恍惚:“這不是在做夢吧?”
王增賓是銅川市印臺區紅土鎮趙家塔人。過去,依靠村子豐富的煤炭資源,村民們的日子紅火了一陣。但隨著資源枯竭煤礦相繼關停,山大溝深、坡陡地瘠的趙家塔村越來越不景氣。
“我們村原來有上百余戶人,但凡年輕點、有文化、有技術的,后來基本都出去了。”原村黨支部書記王志榮說。2015年底,趙家塔村共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39戶,大部分因病、因殘、缺技術。王增賓家就是其中之一。
要挖窮根,就得搬遷。2018年,趙家塔村和原金華山村合并,組成新的金華山村,人口318戶1050人,其中貧困人口69戶129人。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金華山村44戶貧困群眾搬離窮窩窩,其中北城金山水岸小區安置33戶,紅土新型社區安置8戶,中心村安置3戶。“按政策,貧困戶家庭一口人交2500塊錢,一戶不超過1萬元,剩下的政府全出。”王增賓說,自來水、天然氣等全部入戶,小區門口就有菜市場。
“在山上,一年到頭在地里刨食,全家年收入超不過一萬元。”王增賓告訴記者,現在他在金山水岸小區二期當門衛,一個月900元;兒子在西安打工,每月3000元左右;家里10畝土地,每年流轉金3000元;再加上合作社分紅、光伏分紅等,全家收入年年增加。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面實施以來,印臺區先后使719戶2177人告別深山,搬進集中安置社區的新居,過上了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日子。“搬得出”也要“留得住、能致富”。為此,印臺區在完善社區基礎配套設施的同時,興辦社區工廠,安置搬遷戶就業。
在印臺區北城移民搬遷安置點金山水岸小區的社區工廠內,縫紉機的“噠噠”聲響徹整個車間,鄧曉倩正在專心致志地制作箱包。“以前在西安打工,日常開銷大,照看不上孩子。現在是樓上居住、樓下就業。”提起眼前的這份工作,鄧曉倩很是滿意。
鄧曉倩2016年嫁到紅土鎮金華山村。“剛嫁過來,一點都不適應。山大溝深、交通不便,連買個零食都得走好幾公里山路。”提起初到金華山村的印象,鄧曉倩很不滿意。
婚后,她就和丈夫外出務工,只為逃離居住的窘狀。一年到頭,也不愿回家一次。孩子出生后,她把孩子交由公婆照看,繼續在外務工。去年,他們全家享受移民搬遷政策,在金山水岸小區有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鄧曉倩堅定了回來的信心。
今年3月,小區群里發布社區工廠招聘信息,她第一時間報名登記,面試通過后順利上崗。“下半年,孩子就要上學了,小區對面就是幼兒園。我又在小區里面上班,既能顧上家、管上娃,又能把錢賺。”
出山換活路,樂業又安居。自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以來,印臺區先后實現轉移就業592人,開發扶貧公崗就業77人,護林員22人,涉農就業59人,涉農兼靈活就業82人,自主創業19人。“再也不用在外奔波了,朝九晚五進車間,收入穩定有保障。”鄧曉倩開心地說。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