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記者 姚友明 李華
位于陜西省的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自從1999年轉制以來,探索踐行“三位一體、母體控股、股權激勵、資本運作”的發展模式,為國家解決多個“卡脖子”技術難題,為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國產大飛機、“華龍一號”核電、全超導核聚變裝置等“大國重器”作出貢獻。
在西北有色院的子公司西部超導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覽室內,擺放著C919國產大飛機模型。西部超導公司副總經理劉向宏說,公司如今已經全方位參與到國產大飛機發動機葉片的研發過程當中。
“大飛機發動機核心材料是高溫合金,成分結構十分復雜。這個合金制作的難點在于,液態的時候多種金屬元素分布很均勻,在凝固過程中分布就不均勻了。”劉向宏說,“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攻克技術難關,在該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像這樣攻破國外“技術壁壘”的故事,在西北有色院不勝枚舉。改制以來,該院已先后建成國際領先的低溫超導錠棒、線材、磁體全流程生產線、航空航天“高端鈦合金棒材生產線”以及“金屬纖維及制品生產線”等十余條國內外先進生產線,形成國內最大的稀有金屬材料產業集群。
作為我國首批轉制科研院所之一,西北有色院闖出了一條改革新路。當時,西北有色院沒有像其他院所一樣,或弱化放棄科研直接轉型為企業,或作為技術部門進入其他大企業,而是轉型為科技型企業,保留和鞏固了基礎研究,保持了技術開發優勢,使得后續的產業發展有了核心動力。
西北有色院辦公室主任鄭樹軍介紹說,所謂“三位一體,母體控股”,指的是西北有色院將之前積累的大量科研成果進行孵化和中試驗證,形成成熟的工藝、技術和質量標準等,再予以轉化,投資設立高科技產業公司。公司盈利之后,以投資盈利回報母體,研究院再投入新的研發和中試環節,從而形成“三位一體”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采用股權激勵模式,充分尊重科研創新價值,是西北有色院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從2000年初開始,西北有色院就探索實施了科技人員持股、并將不低于40%的無形資產量化分配給個人。西北有色院的子公司之一——西安凱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之翔說,公司剛成立時,注冊資本100萬元,研究院控股56%,公司占股44%,職工通過職工持股會也可以購股。
“院里當時看到在精細化工領域上的增長點,大到戰略規劃,小到幫助公司規范日常管理制度、提供工作場地等方面給了公司很大的支持,省了很多初創科技公司的精力和財力。”張之翔回憶說。
在西北有色院,很多孵化出的科技公司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開始謀求上市,通過資本市場解決發展的資金需求。通過資本運作上市,企業不斷做大做強:西部超導2019年作為全國首批科創板上市企業,股價從15元的發行價最高漲到70余元,西北有色院的其他3個上市公司也都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
與轉制之初的2000年相比,西北有色院綜合收入在2019年達到132.07億元,增長了87倍。資產總值達到123億,增長了59倍。綜合實力連續七年位居全國轉制院所前列、有色行業院所首位。
令不少西北有色院職工更自豪的是,近年來西北有色院始終心系國家重大戰略,以承擔國家重要工程用稀有金屬材料的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為己任,面向重大需求,開展技術攻關,形成一大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填補了諸多國內空白,突破了多個“卡脖子”技術難題。
在自主創新過程中,西北有色院還建立了國家級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培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等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已成為國內稀有金屬材料領域的領頭羊。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