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7家
6天會期吸引3617家境外企業參展
578億美元
進博會成交額達578億美元
西班牙火腿、澳大利亞紅酒、日本大米……20多個進口博覽會上的“明星展品”日前相繼以保稅直營方式,入駐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與普通消費者見面。
去年11月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短短6天會期吸引3617家境外企業參展,成交額達578億美元。如何將進博會上的展品變為商品?上海探索搭建“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打造永不落幕的進博會。
進博會閉幕1個月后,集保稅展示、商品交易、物流倉儲、通關服務于一體的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開門迎客。與完稅交易相比,保稅交易對貿易商來說,有兩大優點:一是變預先支付關稅為售后完稅,這樣可以盤活流動資金,降低資金占用率;二是萬一銷售不對路,還可以退回保稅倉,運到其它地方銷售,變“死貨”為“活貨”。
日本北海道的“瀛七星”牌大米是首屆進博會上的“爆款”,由上海普世慧進出口有限公司通過保稅展示交易方式首次進入中國市場。大米在進口后直接運至與交易中心相鄰的海關特殊監管“保稅物流倉”,等在展示交易中心銷售出去之后,進口商再采取分銷集征方式于月末集中繳納稅金,節省下來的資金成本以降價10%讓利消費者。
上海海關、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及虹橋商務區管委會等單位跨部門創新做法,促成保稅交易試點。平臺實行入駐商家審核和動態監管制度,以準入門檻和退出機制實現對商家及進口商品品牌和品質的控制;店鋪租金“指導價”、保稅倉庫和信息服務“零租金”、銷售價核征關稅等制度性安排,為企業節省物流和資金成本。
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商務處負責人介紹,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400多個品牌、8000多種商品入駐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一期展銷平臺。二期已完成規劃設計,B型保稅物流中心計劃在第二屆進口博覽會時投入使用。
承接進博會溢出效應,上海加快建設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出進口商品檢驗結果采信制度,在滬首發新品海外預先檢測試點、新品“預歸類”制度等一系列創新制度,打造“上海購物”城市名片,吸引商家選擇上海作為全球新品首發地、高端品牌首選地、原創品牌集聚地。同時制訂“全球新品首發”“首店旗艦店落戶”相關標準,加大對首發新品的商標維權保護力度,把符合條件的首發新品品牌列入“上海市重點商標保護名錄”。
過去受政策規定限制,純商業活動宣傳推廣的時段和地點有較多限制,影響了一些國際知名品牌在滬率先發布全球新品的積極性。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開辟高架道路宣傳旗的“綠色通道”,支持上海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相關活動。據統計,2017年共有1265個國際國內品牌在上海舉辦全國首發活動。2018年1至10月,共有2890個知名品牌在上海舉辦新品首發活動,數量較上年翻番。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