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劉文西同志遺體告別儀式的群眾在閱讀當天《陜西日報》刊登的悼念劉文西先生的相關文章。 記者 楊小兵攝
社會各界人士深切緬懷人民藝術家劉文西。 記者 杜瑋攝
一位參加劉文西同志遺體告別儀式的群眾高高舉起印有劉文西照片的報紙,表達對這位人民藝術家的敬仰與哀思。記者 戴吉坤攝
一位市民在劉文西的畫作前駐足良久。記者 戴吉坤攝
7月11日,著名美術教育家、黃土畫派創始人、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劉文西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西安市殯儀館咸寧廳舉行。天剛蒙蒙亮,告別儀式還未開始,咸寧廳前的廣場上就聚集了自發前來告別劉文西的社會各界人士。
“延河神魂寫革命風骨,黃土氣韻鑄人民情懷。”上午10時,儀式正式開始,在低沉回蕩的哀樂聲中,幾千名群眾排隊肅立默哀后向劉文西的遺體深深鞠躬告別。或沉默哀思,或輕聲啜泣,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寄托著心中的悲痛與悼念之情。“他是一座藝術的豐碑……”這是在悼念劉文西的現場出現最多的聲音,同時也是人們發自肺腑的聲音!
“人生的藝術不是獨享而是共享。”劉文西的夫人陳光健在致辭中回憶了他們一起學習奮斗相伴的時光。陳光健說,劉文西長期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教學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他創立黃土畫派,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也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到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的,人民需要精神食糧。
陜西省美協副主席、黃土畫派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賀榮敏說:“將劉老師稱為人民藝術家是準確的。他的創作始終圍繞‘人民’這個主題,他一直都堅持藝術為人民的信念。他用一生踐行了‘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的藝術主張,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性。他為中國美術事業留下了大量精品力作,也為美術教育開辟了一個新的體系。西安美術學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他的付出。作為黃土畫派的領軍人物,他對傳統繪畫藝術有繼承、有創新,將畫派的藝術創作提升到一個新境界。劉老師雖然走了,但黃土畫派依然存在,我們將按照劉老師的遺愿將黃土畫派不斷發揚光大。”
陜西省文聯副主席、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雷珍民對劉文西的逝世表示深切緬懷:“我們一同出去采風時,只要一下車,劉老師就會立刻投入創作之中。他刻苦勤奮,活到老、畫到老,值得當代年輕人學習。他將我國傳統繪畫經驗用在自己的創作之中,并把這種經驗一代一代傳遞給后輩。60多年來,劉老師始終堅持留在陜西,把自己的心血傾注在這片土地上,展現這里的時代精神。他的離世是陜西藝術界的重大損失,我們在惋惜的同時,也要化悲痛為力量,振奮精神,搞好文化事業。”
“今年年初,父親還感慨‘剛會畫了,人就老了’,他覺得自己才剛剛摸到了繪畫的門檻卻已力不從心,雖然自己畫了很多還不錯的作品,但如果能有更多的時間去雕琢,他會做得更好。”劉文西的兒子劉丹哽咽著說。在他看來,父親劉文西是個尊重時間、勤奮的人。“尊重時間就是尊重生命。父親對自己的要求是每天畫6幅畫,素描也好,速寫也罷,只要沒有特殊情況,每天必須完成。看到他積攢的三萬張素描畫稿,就知道他對自己的要求有多嚴格。畫作是直觀的視覺感受,這些畫作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大的時代背景。父親20多歲創作了《毛主席和牧羊人》,30歲創作了《祖孫四代》,那個時候他就對社會有了深入的思考。他將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氣節,將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情懷,都化成了一個個人物形象,融入他的畫里。他用畫作去表現黃土地與人民的關系,表現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劉老師入院前剛剛在長卷《黃土地的主人》的局部進行了新的修改,并將畫作提交給了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每屆全國美展他都要參展,一次不落。他說‘我不是為了獲獎,我是為了給人民匯報,讓黨和人民知道我還在工作’。”跟隨劉文西工作學習30多年的《黃土畫派藝術報》主編王美哽咽難言,“入院前,劉老師實在沒法給這幅要提交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的畫題字了,他就和陳光健老師商量讓誰來題字。7月6日剛商定請賈平凹來題字,并聯系好了賈老師,7日劉老師就突然離我們而去。這幅題為《中國聲音 人民同心——陜北過大年》的畫作就是劉老師的最后一幅作品。”
西安中國畫院副院長高民生作為劉文西的第一批學生之一,含著淚水來送恩師最后一程。高民生說:“我從劉老師身上學到了太多太多。他長期堅持深入生活的精神,他不斷創作的刻苦勤奮,他善良待人的優秀品質,都是我們做人的典范與榜樣。劉老師就像黃土地上埋頭耕耘的一頭黃牛,在黃土地上扎根,在黃土地上創作了一輩子,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藝術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他不僅自己碩果累累,還帶領著他的學生們,帶領著黃土畫派,不斷深入基層,創作出一大批人民喜聞樂見的美術作品,這是他身上永遠的閃光點。”
曾在西安美術學院師從劉文西的畫家張先仁回憶道:“我們到陜北采風過大年,劉老師這么大年紀,照樣帶著我們爬坡、爬山寫生,手中隨時拿著紙和筆畫速寫。當地的百姓對他非常熟悉,見到他就親切地打招呼,年輕人叫他劉爺爺,年紀和他差不多的叫他兄弟,他和人民完全地融為了一體。劉老師的作品之所以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就是因為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兢兢業業,堅持創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
生命不息,創作不止。劉文西先生一生追求“用藝術振興民族,用藝術服務人民,用藝術謳歌時代”的偉大理想。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將化悲痛為力量,踏著劉文西先生走過的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路奮進,一路前行!(記者 曹瑞 柏樺)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