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聲“拒絕”該如何說出口?
生活中,大家多多少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朋友請幫忙,若是拒絕的話既覺得磨不開面子,也不知道如何表達不傷感情,若是“有求必應”又總是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那么,這種情況反映了什么樣的心理?這聲“拒絕”又該如何說出口?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
現象: “拒絕”常難說出口
近日,余女士常常被好朋友發來的幫忙請求所困擾。前一陣子,余女士一個辭職了的朋友開始在朋友圈賣東西,讓她幫忙轉發并注冊成為會員,盡管不太愿意,但介于高中以來的深厚友誼,她還是在朋友圈多次幫忙轉發并注冊。“我本來就不太喜歡朋友圈里發廣告,更別說自己發了,但好朋友給我說,我又不好拒絕。”余女士告訴記者,后來朋友還讓她幫忙找人轉發注冊,這讓她更加無奈。“如果說我幫忙是出于好友之情,但讓我找我的其他朋友轉發注冊,我就覺得這樣子很不好,但也不好直接說不,怕她多想。”
采訪中,受訪者紛紛表示都曾遭遇余女士這種困擾,無論是礙于面子還是想要維持關系等原因,“拒絕”都成了一句非常難以表達的情緒,有不少人最終都是硬著頭皮走上了“幫忙”之路。“能幫忙的我肯定就幫了,朋友嘛,沒啥說的,但有時候真得不好幫。有一次學會開車不久的朋友找我借車,結果把保險杠碰壞了,雖然后來是給修好了,心里還是不舒服。后來有朋友又找我借車,雖然會擔心這個問題不想往出借,但有的是好朋友,有的是親戚,我又磨不開面子拒絕,最后每次借出去都擔驚受怕的,生怕出啥事兒。”楊先生無奈地說。
同樣,受訪者路先生在接到朋友電話后,盡管沒有能力也還是想辦法幫了忙。去年,受訪者路先生的好哥們兒因為買房子找他借錢,當時他手頭并沒有那么多,但為了幫助哥們兒解決問題,路先生找其他朋友湊了一部分,又刷了自己的信用卡,最后借給了哥們兒。“雖然我當時沒有能力,但好哥們兒跟我說了就表示真的需要我,也把我當朋友,我這拒絕的話咋能說出口,只能幫忙想辦法。”路先生說道。
聲音: 說得不合適恐傷感情
“有一次朋友找我借錢,也不多,但湊巧我那一陣子手頭沒錢,我覺得直接說沒錢也不合適,最后來來回回想了好長時間,給朋友發了幾百字兒的微信說明原因,但朋友好像還是有點兒多想。”陳先生無奈地說。在采訪中,大家也紛紛表示不知如何表達拒絕,每次都小心翼翼,生怕說得不合適讓朋友產生誤會,從而影響大家的關系。
“我倒是覺得直接拒絕挺好,有時候委婉一點兒根本起不到作用!”王女士說,以前,她家樓下有一家很好吃的水煎包店,同事嘗過后就請她幫忙帶早飯,慢慢地人越來越多,她還需要統計各人口味。“有一天我生病請假,有同事發微信沒有先關心我身體情況,倒是先問我早飯的事兒。我當時就覺得很不舒服,后來有幾次我說我在朋友家住帶不了,但是大家還時不時地讓我給帶,我也不能天天說我在朋友家住吧!”盡管時隔大半年,王女士說起這事兒還是顯得很心力交瘁,后來她剛好租住的房子到期換地方住,“帶早飯”的事情才告一段落。
建議: 保持原則合理疏導心態
圍繞這一問題,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許博雅分析,這體現出的是一種“討好”型的心理動態,即人們內心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和接納,總有一種害怕被否定和拋棄的擔憂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和拒絕別人。這樣的人潛意識里會認為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很重要,因此照顧別人的情緒也就很重要,就會因為對方因為被自己拒絕而產生的失望而內疚。
針對這樣的情況,許博雅認為,人們首先需要從心理上提升自我認同、自我欣賞、自我關愛,將內心的擔憂情緒進行疏導化解。其次在朋友提出幫忙訴求時,要認真思考是否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不要沒等仔細考慮清楚就答應下來。“當有人找你幫忙時,除了考慮這個忙幫不幫得了,也要考慮對方的人品和這個人對你來說有多重要,不重要的人也就不必太過在意他的看法。在生活中,拒絕和接受同樣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原則,總而言之,要勇敢地表達‘拒絕’。”許博雅說。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