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棗樹上掛滿了已經成熟的冬棗,碧綠的外皮上點綴著些許紅斑,信歡蹲在樹下忙活著,這些可都是他的“寶貝”。19歲外出做生意,十幾年的積蓄全都投到了冬棗種植上,如今冬棗熟了,銷路卻讓信歡犯了難。
今年31歲的信歡家住西安市高陵區通遠鎮何村,19歲時就到西安做生意,從事著農業生產資料銷售,還開辦過大棚保溫被廠。2012年在大荔縣銷售大棚保溫被時,信歡接觸到了冬棗種植。“大荔那邊的冬棗賣得很好,最好的一斤能賣到上百元,自那以后我就對冬棗種植產生了好感。”信歡說。
2014年,信歡在高陵區嘗試冬棗種植,起初種植面積很小,他不光自己干,還發動了許多村民參與進來。2014年初到年底,信歡曾多次組織何村村民去大荔縣學習冬棗種植技術,為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他自費購置了25萬元的冬棗樹苗,免費發放給村民,從而讓何村引進實施了冬棗栽培。
在信歡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冬棗樹苗的長勢頗好。2014年7月,為感謝村民的大力支持和關愛,信歡為何村村民免費贈送了復合肥和有機肥,同時為村里70歲以上老人每人發放了愛心款。
2015年,高陵區信邦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信歡任法人,合作社成立后,大力發展冬棗種植產業,在隨后的兩年里,投資1500余萬元建設300畝現代化的實施產業園區,如今已有社員80人,溫室大棚46棟,占地286畝,固定資產1800萬元。
經過三年的培育,合作社大棚里的冬棗樹上終于結出了累累碩果,但最現實的銷售問題如今擺在他面前。“合作社的冬棗今年是第一年掛果,種了不到300畝,基本上都成熟了,預計產量可能有12萬公斤左右,可是現在只有200多斤的訂單。”看著棗樹上碩果累累,信歡一臉愁容地說著。
“大棚里種出的冬棗屬于反季節水果,普通的冬棗要等到10月份左右才能上市,物以稀為貴,現階段西安超市中的冬棗也能賣到每斤百元以上。”信歡說,他們合作社的冬棗品質優良,主要是因為第一年成熟,名聲沒有傳出去,許多客商不知道,他相信銷路一旦打開,訂單會越來越多。三秦都市報記者 白圩瓏
編輯: 劉艷宇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