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安醫生首創“造骨”技術 讓廢臂“長出”17厘米新骨
11月14日在唐都醫院,患者展示手臂康復情況。記者 張宇明 攝
“一下就緩解了我十幾年的疼痛,你們看,我現在右臂能提東西啦!”14日上午,術后4個月來唐都醫院復查的劉女士高興地展示自己右臂的恢復狀況。原來,劉女士因為一場車禍導致右肱骨感染性骨缺損,面臨截肢。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采用世界首創改良膜誘導技術,為其修復重建了17.2厘米長骨頭。據了解,該技術屬于在世界范圍內的首次應用。
右臂感染 生活難以自理
舉小啞鈴、手臂伸展,看到自己右手臂又能活動自如了,59歲的劉女士喜極而泣。劉女士是山西人,17年前的一場車禍造成她右上臂骨折,當地一家醫院對她進行了鋼板螺釘固定治療,并采用自體骨植骨。
“其間我的傷口一直流膿,起初我并沒太在意,直到去年10月份,右側胳膊皮膚潰爛流膿,螺釘都露出來了,我才慌了神。”劉女士回憶說,由于家庭貧困,自己也沒有認真治療,右臂無法抬起,那段時間別說干活,連吃飯都要用左手完成,生活自理成了問題。
痛苦不堪的劉女士最終在家人陪同下,來到唐都醫院求醫。接診的骨科副教授張云飛仔細檢查后發現,劉女士右臂內鋼板和螺釘已經松動快掉了,不僅如此,她的大段肱骨骨缺損,存在嚴重感染,而骨感染及骨缺損屬于世界性難題,如果不及時治療,感染進一步加重,劉女士將面臨截肢,治愈難度更大。
創新性使用復合物代替自體骨
張云飛告訴記者,目前骨缺損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骨搬移、膜誘導等技術。骨搬移需要患者具有一定的殘余骨量,并要長期使用外固定架進行搬移,由于劉女士骨缺損范圍過大,且搬移時間長,不適用。膜誘導技術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技術,該技術先清除感染壞死骨質,將俗稱的“骨水泥”放入缺損區,一段時間后,“骨水泥”周圍會形成血管化的類骨膜組織。
最后,張云飛決定為劉女士一期采用膜誘導、二期生物膜內植骨技術實施手術治療。由于劉女士之前已經做過一次自體骨移植,二期用于植骨的自體骨骨源有限,為解決這一問題,經過大量文獻查閱及充分論證,張云飛創新性地使用負載抗生素的硫酸鈣、磷酸鈣復合物,代替部分自體骨進行重建。
新技術將挽救更多傷殘患者
經過完善的術前準備,2017年11月8日,專家團隊為劉女士實施了一期手術,清除感染壞死的骨質,放置“骨水泥”,2018年7月9日又實施了二期植骨重建內固定手術。
專家先將之前的填充物取出,以劉女士雙髂后骨顆粒為主要供骨材料,同時采用負載抗生素的硫酸鈣、磷酸鈣混合物作為植骨輔助材料,重新植入誘導膜內,從而形成新生有活性的骨頭。
張云飛說:“這個過程就像剝火腿腸,生長出的誘導膜就是火腿腸腸衣。我們先把腸體也就是傳統‘骨水泥’取出,保留腸衣的完整性,二期再把新的腸體也就是負載抗生素的硫酸鈣、磷酸鈣及自體骨混合物塞入腸衣。”
張云飛介紹,將硫酸鈣、磷酸鈣混合物與膜誘導技術結合使用,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尚未應用的治療組合。硫酸鈣、磷酸鈣有多方面優勢,通過緩釋抗生素可以實現術后較長時間局部抗感染;同時它本身具有良好的成骨性能,完美解決了骨源不足的問題;另外它有一定強度,能起到有效支撐的作用。張云飛表示,希望今后能將此技術推廣轉化應用,挽救更多傷殘患者。
記者張黎娜 見習記者馬相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