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朝陽檢察院受理了一起黑社會性質(zhì)組織犯罪團伙涉嫌“套路貸”的案件。
近年來,一系列“以房養(yǎng)老”型的“套路貸”案件,一些老年人抵押房產(chǎn)進行投資、消費時,房屋被陌生人強行賤賣,不法分子利用公證程序繞開法庭審判,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
只是因為在公證處簽了一摞和借款相關的合同,這些老人們和他們家庭的命運就從此一落千丈。
“簽了這些協(xié)議,相當于簽了一份賣身契。”有法律人士表示,“而公證書是證據(jù)之王,法院可以不加審查地認定公證的效力,想推翻是非常困難的。”
據(jù)央視等諸多媒體報道,2014年以來,馬寧(鑫義眾擇)案、趙海佳案、廣艷彬案、新元酵素案、中安民生等與房產(chǎn)“套路貸”相關的非法集資案相繼爆發(f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這幾個案件涉及的房產(chǎn)就多達1200套。
盡管這些案件都被警方破獲,理財平臺的實際控制人被逮捕或判刑,但案件的“套路貸”操作環(huán)節(jié),由于法律文件完備,對司法部門而言依然棘手。目前,一些老人作為投資者又是借款人,正面臨失房的后果。
有的老人不過借了20萬元,就遭遇不法分子設計好的層層轉貸、偽造公證文件,最終霸占房產(chǎn)。眾多老人因此至今無家可歸。
針對各地出現(xiàn)的非法“套路貸”活動,司法部門和金融監(jiān)管部門紛紛加大監(jiān)管力度,彌補制度漏洞。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套路貸”也在不斷進化升級,一些理財公司打著“讓房子替去你去賺錢”“盤活不動產(chǎn)”等幌子繼續(xù)吸引投資者。
“此類‘套路貸’受害人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法律知識欠缺,識別騙局的能力不足,很多人到現(xiàn)在還搞不清楚為什么簽完一堆合同,就被趕出了家門。”法律人士建議,老年人不要輕信花言巧語,簽署法律文件之前一定要看清看懂內(nèi)容。
今年4月9日,全國掃黑辦舉行首次新聞發(fā)布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辦理惡勢力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等4份文件。
文件稱,“套路貸”是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假借民間借貸之名,誘使或迫使被害人簽訂“借貸”或變相“借貸”“抵押”“擔保”等相關協(xié)議,通過虛增借貸金額、惡意制造違約、肆意認定違約、毀匿還款證據(jù)等方式形成虛假債權債務,并借助訴訟、仲裁、公證或者采用暴力、威脅以及其他手段非法占有被害人財物的相關違法犯罪活動的概括性稱謂。
文件還指出,以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學生、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為對象實施“套路貸”的,應當酌情從重處罰。(據(jù)第一財經(jīng))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