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5G技術為智慧醫療添翼

2019-10-08 10:13:4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摘要]2019年被稱作中國5G商用元年。5G具備“高通量、低時延、大連接”等優勢,將其應用在醫療行業,將助力醫學服務的數字化、移動化、遠程化、智能化。...

  6月9日,在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上,市民體驗“5G”在智慧醫療中的應用。蔣曉東攝(人民圖片)

  3月25日,浙醫二院長興院區國際遠程會診現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腫瘤外科專家正在查看患者的病理影像資料。譚云俸攝(人民圖片)

  7月17日,湖北武漢協和醫院的專家通過5G網絡指導500公里之外的咸豐縣醫院醫生實施胸椎手術。陳 勇攝(人民圖片)

  2019年被稱作中國5G商用元年。5G具備“高通量、低時延、大連接”等優勢,將其應用在醫療行業,將助力醫學服務的數字化、移動化、遠程化、智能化。

  今年9月,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導下,由中日友好醫院、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國家基層遠程醫療發展指導中心牽頭,全國30余家省部級醫院、中國醫學裝備協會、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華為公司共同在中日友好醫院聯合啟動《基于5G技術的醫院網絡建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制定工作。

  該《標準》是由醫療行業與通信行業共同聯合啟動的“5G+醫療”的行業級標準,將落入國家衛生健康標準體系中,也將成為中國醫院的5G 網絡基礎設施規范化建設的標準。

  該《標準》的制定有何意義?“5G+醫療”的發展前景究竟如何?就此,本報進行了采訪。

  “5G +醫療” 亟待更規范

  采訪中,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盧清君告訴筆者,此次《標準》的制定是一個優中選優的過程,計劃周密、分工嚴謹,具備實用價值。《標準》將5G通信技術與醫療業務進行融合,選取安全有效的業務場景,同步進行技術參數的測試,并將使用者的主觀體驗納入評價體系,確保可操作性、可推廣性和質量確定性。

  在《標準》制定啟動前,“互聯網+醫療”建設已在逐步推進。

  政策方面,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就促進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發展作出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技術方面,華為公司自2016年起就啟動了在“5G+醫療”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構建“5G + 醫療”示范點。諸如遠程會診、遠程門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心電診斷、遠程培訓等醫療業務已經可以落地商用。

  今年初,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工信部共同指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起成立醫療健康大數據和網絡創新研究中心,推動5G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該中心還與中日友好醫院、鄭大一附院等單位合作,啟動5G醫療示范項目,重點開展基于5G網絡的移動查房、移動護理、遠程急救、遠程會診、機器人超聲等應用研究。

  如今,“5G+醫療”的概念已漸漸進入大眾視野。三大運營商緊鑼密鼓布局5G醫療市場,各大醫院積極部署5G醫療的相關研究與實踐。但現階段,在“5G+醫療”的落地中依然存在方案推廣可行性研究不足、技術驗證不充分、安全責任劃分不明晰等問題,亟待建立統一的標準與評價體系。因此,《標準》的制定有很強的必要性和實用性。

  盧清君指出,《標準》出臺后將限制粗制濫造、假冒偽劣、炒作概念的行為,促進高質量、高可靠性的建設技術的發展。《標準》的制定重點是要讓5G網絡建設的運營商了解醫院需要什么樣的網絡,讓醫院了解5G到底能做什么,安全底線在哪里。“統一標準之后,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的跨機構跨地域業務得到拓展,有助于實現醫院之間的同質化,保證醫療數據的質量和安全,為醫務人員開展遠程醫療業務提供技術保障。對于產業界來說,開發與醫療相關的智能系統、信息產品時,也有了統一的通信標準作為技術依據,能夠幫助企業有的放矢,開發更加貼近應用需求的產品。”

  應用場景多元 賦能智慧醫療

  今年7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聯盟等單位聯合發布的《5G時代智慧醫療健康白皮書(2019年)》指出,5G醫療健康是指以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為依托,充分利用有限的醫療人力和設備資源,同時發揮大醫院的醫療技術優勢,在疾病診斷、監護和治療等方面提供的信息化、移動化和遠程化醫療服務,創新智慧醫療業務應用,節省醫院運營成本,促進醫療資源共享下沉,提升醫療效率和診斷水平,緩解患者看病難的問題,協助推進偏遠地區的精準扶貧。

  5G技術為醫療發展帶來的改變,在研究性場景中已有不少實驗成果。

  2018年12月,全球首例基于5G網絡的遠程動物手術在福建省福州市中國聯通東南研究院內進行。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的醫生,利用5G網絡遠程無線操控了機器人床旁系統,為50公里外的動物實驗室內一只實驗豬進行肝臟楔形切除手術。

  今年9月,全球首例多點協同5G遠程多學科機器人手術試驗在京完成。在聯通5G網絡環境下,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肝膽外二科遠程操控,利用聯通5G通信網絡操控手術機器人(機械臂),準確完成千里之外試驗動物的胃腸切除和肝切除手術。手術用時60分鐘,其間通信時延為20到40毫秒,機械臂響應及時穩定,手術操作準確有效,試驗動物的生命體征平穩。

  遠程會診、遠程超聲、遠程手術、應急救援、遠程監護、智能導診、智慧院區管理、AI 輔助診斷、VR病房探視……未來,這些智慧醫療場景都可以依靠5G網絡的建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此外,“5G+醫療”也將有力促進醫療資源平衡。

  “當前,醫療資源的配置仍存在不平衡,偏遠地區的百姓受限于地理區域、經濟條件,很難到大城市、大醫院接受醫療專家的治療。5G技術則能夠解決異地通信的問題,方便在光纖不普及的鄉下、偏遠地區實現基于無線的高速高質量通信。尤其在復診階段,患者不必長途奔波,減少了交通食宿等各方面的支出,將錢真正花到看病環節。”華為DIS產品線首席營銷官李欣向筆者表示,5G可以幫助實現邊遠地區的遠程多方高清會診,還可實現AR病房查房、送藥等,這將有效提升當前診療、住院、看護方面的工作效率。

  一些地區也有了相關試點。今年7月,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的“懸崖村”阿土列爾村,啟動了健康扶貧“5G+智慧醫療”試點項目。試點內容包括在“懸崖村”建設5G網絡、提供省州縣多級遠程診療服務、提供20套健康體征實時監測設備用于5G隨訪、建立災難(醫療)急救無人機送藥模式等。據介紹,基于5G網絡,“懸崖村”正在建設電視輕問診系統,村民不用出村,通過5G網絡可以在電視上向四川省人民醫院、涼山州第一人民醫院的醫生進行看病咨詢;通過健康體征實時監測設備,還能有效開展健康管理和隨訪工作。

  中國移動也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通過5G智慧醫療車,在湖北省開展5G遠程醫療精準扶貧。這輛車以5G急救車為基礎,配合人工智能、AR等應用,運用5G網絡將優質醫療資源輸送下鄉。遠在400多公里外的武漢同濟醫院專家通過5G網絡遠程講授相關健康知識,并實施遠程診斷,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解決看病就醫難等一系列問題。

  期待降低成本 提升技術水平

  放眼長遠,人們對健康的消費需求將不斷攀升,醫療健康領域發展潛力巨大。《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16》預測,2020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預期達到16.3%,2030年達到23%。但從供給側看,中國醫療資源供給持續不足且短時間內難以補足。這種情況下,探索5G技術能為醫療發展帶來的更多可能,更顯得尤為關鍵。

  今年3月,在國家衛健委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對于5G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應遵循基于目前網絡技術和醫學科學規律,進行科學審慎的探索。

  李欣向筆者表示,當前仍處在5G技術發展初期,跨域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都存在很多技術限制。5G醫療的應用案例還不夠完善,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如何將5G應用到更多的醫療流程之中。同時,隨著各領域的技術向前推進,例如5G網絡后期的超低時延、海量物聯技術等的落地,也能有助于拓展醫療應用并進一步提升效率。

  在“5G+醫療”的應用上,成本問題也同樣無法回避。盧清君認為,5G和其他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需要循序漸進的發展歷程。而目前,最大的瓶頸是建設成本和收費模式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患者是否選用5G產品,價格永遠是最有力的杠桿。如果5G網絡和行業應用不考慮物價因素,將來就難落地。”

  關于成本問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院長胡建中認為,5G是一個新技術,促使社會形成新生態,整個社會需要重新組織架構,衛生醫療行業要改變,也許將來看病的方式會改變,需要站在更大的范圍來看設備成本的效益。整個行業生態改變以后,全行業各個領域都在發力的時候,整體成本會降下來。

  談到“5G+醫療”的發展前景,盧清君表示:“未來5G一定會普及,也會更加成熟和可靠。當醫院都普及了相對成熟的5G網絡的時候,醫療的運行模式就會發生改變。無線基站的接入能力會讓更多的業務移動起來;邊緣計算的能力會讓智慧醫療業務更加智能化、實時化、高效化;SA獨立組網和邊緣切片技術會讓傳輸更快速、更大量、更安全。在未來,5G改變的是整個業態,改變的是整個社會。”(李貞 任彤彤)

編輯: 羅亞秀

相關熱詞: 5G+醫療 資源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