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交電商展現出“賺錢”的商業能力時,其概念化將引發行業良莠不齊,被有心之人利用。
以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將娛樂與分享的理念融入電商運營。用戶發起邀請,在與朋友、家人、鄰居等拼單成功后,以較低的價格買到商品。同時,社交電商平臺通過拼單了解消費者,便于后續通過機器算法進行精準推薦和匹配。
內容為王時代,社交電商崛起。與傳統電商相比,社交電商更重視用戶、內容,在產品、推廣、交易、數據管理等方面展現出前景。
社交電商已成新零售的急先鋒,引發各大傳統電商爭相涉足。BAT緊鑼密鼓地布局,大大小小的社交電商如雨后春筍一樣勃發。不過,有正經探索商業模式的,也有炒作概念的“偽裝者”。眼下,社交電商領域不乏濫竽充數者。
新京報記者暗訪一家社交電商平臺發現,一位新用戶在這家平臺會員的推薦下,從平臺上購買399元的商品便可成為會員。這位邀請新用戶的會員則會根據其會員、服務商、優秀服務商的等級,得到100、200或250元的收入。評判不同等級的依據是該會員拉來的新會員人數和下線用戶消費金額。
這樣的營銷手段,左看右看都有點像傳銷模式——通過發展下線、通過滾雪球的方式積聚消費人氣,并設計各種等級待遇予以引誘。
此外,還有一家藝術品社交電商平臺,聲稱平臺上擁有1300多位簽約頂級藝術名家資源,有4000多幅名家字畫,有珠寶玉器各類飾品和大小擺件近10萬件,總資產近百億。此外,平臺“誓將百億文化藝術資源更好地融入到人民群眾當中”。
作為新興事物,社交電商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但是,如此之流的社交電商平臺靠譜度幾何,值得深思。當社交電商展現出“賺錢”的商業能力時,其概念化將引發行業良莠不齊,被有心之人利用。
即便是貨真價實的社交電商平臺,也需要自我完善的過程。此前,有的平臺以超低價做虛假宣傳,引誘消費者下單。“騙局”暴露,消費者驚呼上當。不得不說,虛假宣傳正在損耗社交平臺的信譽和聲望。
與其他新生事物一樣,對社交電商,要從社會功能上認可其價值。它與傳統電商是一脈相承的,是一種發展的新動力,在雙創、扶貧、惠民生等方面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此外,社交電商是從單純對產品的經營轉向人際關系的經營。這種創新是隨著社會需求產生的客觀趨勢,無論監管者還是參與者都要順勢而為。
畢竟,比起淘寶等傳統電商剛興起的時候,只要監管到位,社交電商的問題更容易解決。(財經評論人 蔡恩澤)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