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涌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為立體展現各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時代》系列主題報道,邀您和我們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大時代、筑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央廣網淮安10月7日消息“每次經過淮安段,沿著大運河行船,就像畫中游。”黃石其“跑船”三十多年,對運河流變的點點滴滴了然于心,“現在,岸邊的違建不見了,水清岸綠,還建出了公園。”
大運河,這條流淌的水上交通線,如今煥然一新,成為新時代江蘇淮安的風景線、幸福線。
千里運河,迤邐穿行。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淮安市清江浦區鳥瞰(央廣網發 賀敬華 攝)
淮安地處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是大運河上的重要樞紐城市。淮安牢記殷殷囑托,積極主動作為,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重塑區位優勢,積極探索高質量跨越發展新路徑,昔日的“運河之都”正煥發出新時代風采。
十年煥新:
運河、城市雙向“生長” 攜手共繪“百里畫廊”
“我常年往返于山東和蘇南地區,運輸煤炭、鋼材等。幾乎全年都住在船上。”60多歲的黃石其是土生土長的淮安人,祖祖輩輩以“跑船”為生。
“這幾年,我每次經過淮安,運河都有變化。”黃石其高興地介紹,運河之美船員也有“功勞”,“現在,處理船上生活垃圾要求很高,我們的生活垃圾、污水全部進了沿岸垃圾站、進碼頭管道,瓶子都不會往水里扔一個。”
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央廣網發 賀敬華 攝)
2019年11月,淮安啟動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兩年時間里,沿線拆除違建和老舊房屋11.2萬平方米,清理砂石堆場、非法廣告牌等200余處,關停碼頭11座,完成126萬平方米綠化建設。
運河之畔除了風景宜人的公園、綠道,還有一條輕盈的“綠色線路”與之相依,二者構成了一組生動的“平行線”。
淮安現代有軌電車(央廣網發 賀敬華 攝)
“我上崗的第一天,始發站人潮涌動。”熊正兵是淮安市首批現代有軌電車司機。2015年底,淮安1號線通車運營,成為國內首條進入城市核心區、運營里程最長的無觸網現代有軌電車。6年多來,熊正兵駕駛著現代有軌電車,穿梭在清江浦區、經濟開發區和淮安區等,讓他感受最深的就是“高樓漸起,現代化城區面積不斷變大”。
截至目前,淮安現代有軌電車運送乘客超5000萬人次,日最高客流量超5.5萬人次,總客流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成為見證城市更新的“主干線”、提升生活品質的“幸福線”。
2015年12月19日淮安現代有軌電車首次載客,乘客爭相合影留念(央廣網發 賀敬華 攝)
運河煥新,城市更新,二者從相守相伴到煙火相融。人水相親、城水相融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我現在住上了‘景區房’。”80多歲的韓耀是清江浦區石塔湖社區的老居民。在他的描述里,這里曾經棚屋低矮,河道水質渾濁。而今,精致樓臺、草木蔥蘢,與遠處高樓群共組繁華畫卷。新潮門店林立,游船水中蕩漾,運河成為休閑生活的“幸福河”,以及拉動文旅、帶動消費的新場景。
這一切得益于2013年,淮安成立“里運河辦”,作出“建設里運河文化長廊”的決策。
2020年,淮安改組“里運河辦”,于江蘇省內率先成立“大運河辦”實體機構,把職能從里運河拓展到大運河,統籌推進相關工作。
續筆“里運河文化長廊”,2021年,“百里畫廊”項目應運而生,成為融合運河文化和城市發展的巧妙設計。
里運河沿岸近年來的發展變化(央廣網發 賀敬華 攝 王姝姝 制)
“不能讓運河文化只存在于舞臺和博物館里。”淮安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孟愛民表示,“要通過讓市民感受家門口的微幸福,享受發展的紅利,增強對運河文化的認同。”
“‘百里畫廊’不僅是文旅項目。”孟愛民指著淮安運河博物館內的“大運河百里畫廊淮上四卷”規劃圖介紹,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盱眙縣等既各揚其長,又握指成拳,系統推進沿線生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城市有機更新、鄉村振興提速,真正使大運河成為“致富河、幸福河”。
溯源揚波:
傳承紅色基因歷久彌新 挖掘運河文化無限可能
今年秋季開學典禮上,《新安進行曲》再度在校園響起,淮安市新安小學的學生們用激昂向上的歌聲,表達對新安旅行團先輩的崇敬和對學校紅色歷史的自豪。
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淮安市新安小學的少先隊員回信。總書記指出,希望你們結合自身成長實際學好黨史,以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刻苦學習,樹立理想,砥礪品格,增長本領,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新安小學創辦于1929年。1935年10月,該校14名學生組成“新安旅行團”,以文藝為武器,宣傳抗日救亡,歷時17年,行程5萬余里,足跡遍及全國22個省份,努力為爭取抗戰勝利、全國解放作貢獻。
紅色火種生生不息,新旅光榮事跡代代相傳。近年來,新安小學的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深入家庭、社區、鄉村,傳播革命故事。今年“六一”前夕,兒童劇《新安旅行團》在淮安大劇院開啟首演,25名新安小學的學生參與劇中表演,再現傳奇紅色之旅。
《新安旅行團》兒童劇發布會(央廣網發 陳志遠 攝)
賡續紅色血脈,堅持守正創新。淮安蘊藏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也在探索紅色經典創新表達。為更深入地挖掘淮安紅色文化,推動紅色文旅融合發展,淮安先后打造多條紅色經典旅游線路以及體驗式、沉浸式的紅色文旅項目。
作為江蘇首家紅色文化大型高科技主題公園,淮安方特東方欲曉以高科技和沉浸式體驗,多維度展示了紅色文化的不朽魅力。“我最喜歡的是《巾幗》的演出,紅色故事演繹深入人心。”游客王倩倍感震撼,“當舞臺打出‘只要我們記得,她們就活著’的字幕時,我深受觸動。”
運河流淌,南北交融,沉淀出深厚文化底蘊,紅色文化、運河文化、淮揚菜文化和西游記文化等讓城市影響力不斷擴大。十年間,淮安游客接待量最高年份突破3660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最高年份突破470億元。以文化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內核,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熠熠生輝。
位于淮安境內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央廣網發 陳光晰 攝)
運河文化是淮安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基于水工技術的歷史成就,淮安將城市博物館主題定為罕見的“水工”。
“中國水工科技館是淮安近年來最受關注的單體項目之一,是全國首個以‘水工’為主題的創新復合型科技文旅綜合體。”淮安市文旅集團總經理助理夏家茂向記者介紹。
項目一期工程“板閘遺址公園”之名就源于開發過程中工人意外發現的一塊板閘,是明代早期修建在淮安段的著名“四閘”之一。有關部門立即叫停開發,把板閘與古建筑遺址等系統發掘保護,讓商業開發為文化讓路。板閘遺址也被國家文物部門確定為大運河申遺后運河沿線重要的考古發現。
海外“大V”打卡淮揚美食(央廣網發 淮安市委宣傳部供圖)
大運河帶給淮安的不僅有水工科技,還有“硬核”軟實力——淮揚菜。天南地北的食材和烹飪經驗在此碰撞,誕生了精美考究的淮揚美味,2020年,淮安成為中國第五座獲“世界美食之都”稱號的城市。
河下古鎮的“李家欽工肉圓”是淮安一家百年老店,經歷了六代人手藝傳承。
“這坨子我逢年過節都做,閨女常打電話來說饞了。”欽工肉圓第四代傳承人李士蘭笑著說。現在,她“退居二線”,第六代傳承人李陽陽已經和父親、也是第五代傳承人的李忠良學了十多年手藝,可以獨當一面了,這位年輕的傳承人還創新性地開發了酸菜魚圓等新產品。
伴隨河下古鎮旅游業的發展,這道欽工肉圓也搭上互聯網、市場化的快車,正形成規模產業。越來越多這樣的淮揚美味走向了全國。
第二十二屆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龍蝦開捕儀式(央廣網發 許昌銀 攝)
作為新“淮揚味道”的代表,盱眙龍蝦讓淮安再因美食揚名。“江蘇省政府明確提出要把盱眙作為全省第一個‘三產融合示范區’來創建打造,其中重點是龍蝦產業的三產融合。”盱眙縣委書記鄧勇介紹。
盱眙龍蝦七年連登水產類品牌價值榜首,品牌價值達到306.5億元。產業鏈覆蓋了一、二、三產業,帶動了當地近1/4的人口致富,加盟店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小小龍蝦成為淮安文旅經濟和鄉村振興的“雙品牌”。
重塑樞紐:
公鐵水空齊頭并進 水上古城因“運”再興
“曾經運河上船船相連,工人穿行在船間跳板上,沿岸塵土飛揚……”淮安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賀敬華沿著大運河,拍下了超過10萬張照片,他電腦文件夾里的人工作業場景已成為過去時。現今的鏡頭里,千噸貨船從霞光中駛出,河岸綠意蓬勃;港口巨型集裝箱就像壘放整齊的彩色積木,指揮中心大屏實時顯示港口作業畫面。
自動化的場景背后還有一組強勁數據:2014年,淮安港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10萬標箱,2021年超30萬標箱,常年位列江蘇內河第一。十年來,淮安以傳統交通運輸方式的新突破,加快打造全國性內河航運中心。
淮安港集裝箱物流(央廣網發 賀敬華 攝)
運河流淌,南北貫通。“聯通、交流、融合、發展”的運河特質融入淮安蓬勃跳動的發展脈搏。
實現了城市界面更新、文化傳承創新,十年來,淮安還通過公鐵水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全面升級,加強了與其他城市的暢聯互通。聚焦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淮安正重塑“運河之都”的繁盛。
2013年起,淮安連年將“鐵路規劃建設工程”列為“十項重點工程”之首。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鹽鐵路和連淮揚鎮鐵路連云港至淮安段通車,淮安“高鐵夢”化作現實。
從建設中到運營中的淮安東站(央廣網發 上圖為淮安市委宣傳部供圖,下圖為賀敬華攝)
“越來越多年輕人回來了!”淮安市鐵路辦主任趙知春至今難忘乘坐首班高鐵時的情景,“當天列車抵達,整個東站喜氣洋洋,人們載歌載舞。”
夢想落地不容易,規劃時質疑聲也很多。當時最大的疑問就是“以淮安的需求量,是否值得通高鐵?”
逐漸增加的旅客發送量成為最好的回應。2021年,淮安東站共發送旅客411萬人次,在長三角74個車站里,位列百萬客流車站榜單第28位。
“淮安東站的選址聯結了淮陰區、開發區、淮安區等,帶動了城市整體發展。”趙知春指著鐵路規劃示意圖說,“根據目前規劃,到2035年,淮安將形成銜接周邊城市的‘米’字型高鐵樞紐,區位優勢將進一步放大。”
面對周邊一、二線城市的“虹吸效應”,淮安選擇以產才融合、錯位競爭打開局面,為建設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
“是淮安真摯的引才熱忱打動了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漢巖土所研究員楊春和技術團隊落地淮安,攻克了層狀低品位鹽礦大型儲氣庫建造這一世界難題,成為淮安以主導產業和重大項目為靶向、精準引才聚才的一段佳話。
同時,淮安鼓勵企業走出去“開疆拓土”,在重點城市建“人才飛地”,政策等同,吸收資源為己所用。近年來,淮安累計引進“名校優生”近2千人、“名企優才”3萬余人。
淮安在省級就業指導中心和重點高校院所建立引才工作站(央廣網發 淮安市委組織部供圖)
從2013年超越2000億元到2021年達到4550.13億元,淮安經濟總量連跨3個千億級,2021年經濟增速超過10%,全省第二。
“如今淮安的區位條件和戰略優勢正在失而復得。現在的淮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重塑歷史輝煌。”淮安市委書記陳之常說。
城市群飛速發展,新時代百花齊放,既有“硬核都市”實力強勁,也有“幸福小城”潛力無盡。
“南船北馬、九省通衢”。如今,千年運河迎來世紀復蘇,淮安古城煥新,樞紐重塑,牢牢守住文化之根,扎實融入城市復興的大勢之中。
這是怎么樣的一組平行線
□ 龔正
穿越歷史的煙塵,穿越歲月的喧響,一組平行線,以水的靈秀和鐵軌上延伸的夢境,舒緩而激越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美輪美奐的古運河和瀟灑飄逸的城市輕軌,一條貼著水的波濤,一條枕著鐵的意志。兩千年風月在古運河上映照出歷史的厚重,時代的風在新世紀的城市藍圖上奔跑出時代速度。
擁有了這組平行線,淮安在地理上依然融南匯北,在心理上足以神采飛揚。
對于淮安,這組平行線無疑是一副飛翔的翅膀,它穿越風雨,它穿越雷電,它穿越隋唐演義和明清傳奇。讓一條運河成為一扇羽翼,歷史的風情使我們記住了鄉愁和家園。它突破爭先,它跨越崛起,它以一種新的儀態表明淮安加快發展的決心。讓一條輕軌成為另一扇翅膀,現代生活理應用新的元素表明創造和創新。
面對這組多情的平行線,我的內心常生漣漪,水的波瀾里,不僅有無堅不摧的勇氣,還有平和包容的性情。運河岸邊的萬家燈火,讓南來北往的游子在生活中多了溫暖和溫馨。俊逸的輕軌不僅讓我們跑、讓我們飛,它還將飛馳的高鐵夢和這座城市緊密相連。
地處蘇北腹地,理應勇往直前,一條輕軌就是一種象征,它讓我們從腹地的柵欄間沖出去,開創出屬于我們的一番新的天地。
沿著這組平行線,我們看到了大海和藍天。一陣風過,云淡風輕,一座新城在平行線旁平地而起。
在這組平行線旁,我們不僅看到了寬闊的大道、林立的高樓,還看到時代命題里的因勢利導、乘勢向前。讓與時俱進成為新常態,思想者只有站在思想的制高點上,才能讓后發居于領先,才能讓挑戰一往無前。
我們矢志趕超,闊步前行,我們提質增效,向上攀援,在時代的舞臺上,這組平行線就像飄舞的綢帶,成為我們呈現給歲月的最美記憶!
(作者系江蘇省淮安市作協主席)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夏凌云
統籌:陶玉德
記者:王姝姝 鄭楚豫 楊夢奎
編審:韓曉余 孔明
視頻:王姝姝 聶連康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