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救治疑難危重病人。他們探索創新,發展遠程診療新技術。面對世紀疫情,他們以勇氣、智慧和汗水,許下生命的承諾。
2020年除夕,在從廣州開往武漢的高鐵上,時任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今天年三十,沒有應該的熱鬧,我要遠征了,今天下午三點,目的地武漢。”
張忠德:到了武漢以后,當時晚上將近八點多了,偌大一個車站空空蕩蕩的,我一看到這個場景,我就覺得,這一仗不簡單。
正月初一早上六點,武漢金銀潭醫院,張忠德進入了重癥隔離病房。
當時,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還沒有完善成熟的治療方案。張忠德參與了中醫藥治療方案的制訂。同時,他還擔任國家第二中醫醫療隊隊長,隊伍里會集了廣東和北京等地上百名中醫醫務人員。當天晚上,他在日記中寫道:“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三天后,廣東援鄂醫療隊抵達武漢。面對剛見面的戰友,張忠德的歡迎方式,是挨個兒檢查隊員的防護裝備。
張忠德:在這里開一個院感防控的現場會,你們主任跟護士長,就是第一防控人員。我現在看見你們中(防護設備)有些不合規矩的,尤其是你里面戴那個口罩干什么呢,你這里戴了個N95,你里面戴個口罩,你這N95就沒用了。
張忠德:每個人培訓,他簽名同意這個人合格了,我就給他進,不合格,你就培訓到合格為止。
張忠德的謹慎,來自抗擊“非典”的親身經歷。2003年那次“非典”疫情,因為忙于搶救患者,張忠德和其他四名醫護人員感染,護士長以身殉職。
這一次,他不允許自己的60名戰友再出意外。
張忠德:在他們要進病房的那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著。我怕,你怎么培訓怎么躲,戰場上的流彈防不勝防。我是整個團隊的隊長,我帶著他們來,我希望他們能夠平平安安健康地回去。
面對患者時,張忠德有一個更親切的稱呼:德叔。
張忠德:這個病情我們已經討論了兩次,他的病情沒有向危重癥轉。
張忠德:很疲勞嗎?
張忠德:57,今年?
病人:不,64了
張忠德:64歲了?看不出。
病房里,德叔用廣東腔說起了武漢話,緩解大家的恐懼和壓力。
張忠德:放心,這幾個醫生,都是經過“非典”出來的。
德叔每天早上7點進入病房,開藥的處方紙隨身攜帶。
張忠德:有咳嗽有喘嗎?
病人:有咳有喘,吐也很難吐出來。
忙起來甚至沒有吃飯的時間,每天工作超過15個小時。
張忠德:燒了多少天?
病人:七八天。
面對病毒,德叔用自己33年的行醫經驗,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救治疑難危重病人。
張忠德:現在看起來效果是比較好的,所以守住現在的方案,可以適當地給點扶扶正。
張忠德:一些發燒的病人都吃了,他(的病情)能夠控制住了,有些低燒38(攝氏)度左右的,吃兩劑他就不燒了,高燒的病人他的峰值下降了。
剛結束一個病區的忙碌,德叔又要趕往二十多公里外的雷神山醫院。
同事:下這么大雨,我們就披著一件防護衣就出來了,要趕去下一個戰場。
武漢疫情初期,醫療資源緊張,德叔和醫療隊共接管了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和雷神山醫院中的五個病區,他每天在不同的病區間來回奔波。
轉場的時刻,是德叔難得的休息時間,隨行人員用手機拍下了這一幕。
從病區出來,要經過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三道防護檢查,一個人就需要半小時以上。
同事:德叔,你臉上壓得這么明顯。
張忠德:113斤好像,比原來最瘦的時候長回來6斤了。最瘦的時候,瘦了十五六斤,一個拳頭進去都可以。你看,全靠兩邊(骨頭)卡住的,沒卡住就掉下去了,每個人都瘦了,來這里打仗的,又不是來旅游的。
這是德叔逆行武漢前后的兩張照片,短短半個月,他暴瘦了十五斤,一頭青絲,也變成了星星點點的白發。
同事:從雷神山醫院那邊查完房,討論完重癥病例,剛剛回來。
張忠德:一個早上(到現在),一口水都沒喝。
凌晨一點,德叔終于吃上了晚飯。
此刻,吃慣了清淡粵菜的德叔,將重口味的武漢菜一掃而光。
幾十天的朝夕相處,德叔和患者都十分熟悉了。出院時,很多患者特地趕來和他道別。
德叔帶領的廣東中醫醫療隊在武漢共收治患者348人,其中危重癥31人,重癥160人,醫療隊圓滿完成“打勝仗、零感染”的目標。
醫生:感謝廣東省中醫支援隊的支援,謝謝你們!謝謝大家!謝謝!
2020年4月5日,在武漢奮戰了73天的張忠德回到了廣州,他也實現了自己去時的承諾。
張忠德:特別感動,因為我們“非典”經過了生死,武漢這個疫情又不確定,什么事都可以發生。所以見到家人,回到廣州的心情,對不起,特別地激動。去的時候,我說我一定把所有隊員帶回來,對各個隊員的家人也有個交代。
回到廣州,德叔第一時間就是去見一位老友。她曾經與德叔一起,在十幾年前抗擊“非典”的戰場上直面生死,她的名字叫葉欣。
張忠德:那天早上突然間來了一個很重的病人,他的呼吸衰竭,需要插管,來不及(做好防護)。48小時,就把我們參加搶救的這五個人全感染上了。
四十多天后,德叔死里逃生。而護士長葉欣,生命卻永遠靜止在了47歲。
張忠德:老大姐,我們又來看你了,這一次我剛剛從武漢回來。所有隊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像你一樣勇敢,而且都平平安安地回來。
經過三年的抗疫,德叔和無數白衣為甲的同行,不斷摸索規律,總結出了一整套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
自2020年1月以來,德叔12次出征11個城市,共計324天,利用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治愈患者達到6000多人。這是一個中國醫生的三年,也是千千萬萬中國醫生的三年。
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舉全國之力實施規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世紀疫情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對醫療技術的革新提出了新需求。
今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醫生張茂趕往手術室的步子比以往更加急迫。
張茂:我現在有點急,我要去參加一臺手術。今天這個手術有點特殊,病人不在我們醫院。
張茂:劉主任好。
劉主任:張院長好。
張茂:今天這個手術還是挺有挑戰性的,這個血腫的量還是比較大的,而且這個水腫好像也挺明顯的。
劉主任:是的,有一部分已經擴到腦室里面去了。
今天的病人身處另外一座城市。一位中年男子突發腦出血,顱內出血量達到40毫升。
病情緊急,醫院決定實施遠程手術。
張茂和主刀醫生的面前只有兩臺電腦、兩塊大屏幕。
他們將遠程遙控另一家醫院的機器人,將探針伸向病人顱內,以毫米級的精度到達病灶、吸出血腫。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患者腦部損傷、甚至有生命危險。
這是一次精度要求極高的遠程手術,然而,張茂他們卻比較淡定,因為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做過類似的嘗試。
2020年初,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抽調171名精兵強將馳援武漢。
出于多方考慮,當時作為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茂沒有被派往武漢,而是留在了后方。
張茂:光靠前線的170多名醫療人員,可能并不能保證全部的(醫療力量)能夠配置到位,所以我們要保證前方跟后方有一個高效的聯系。
到達武漢的浙大二院醫護人員,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的重癥監護室,收治了69名危重患者。
很快他們發現,一名47歲的女性患者,肺部病變部位占全肺的70%左右,屬于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危在旦夕。
武漢前方的醫護人員,急需多學科的專家進行會診。
有什么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把武漢前方和杭州后方的各學科專家和醫生,都會聚在一起呢?
張茂團隊馬上啟動了遠程會診平臺。
張茂:因為之前,我們已經測試過5G遠程醫療的這個工作。各個場景應該來說,做了一個初步的嘗試。那么當時也想到了,這個可能是,可以作為一個支持的手段之一吧。
在杭州,浙大二院的一間會議室里,迅速集合了全院呼吸內科、放射科、腦重癥醫學科、急診醫學科、綜合重癥監護室等學科的專家,與遠在武漢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連線,開展遠程會診。
杭州:高峰期以后,出現一些所謂的纖維化,未必就是真正地出現纖維化。
杭州:所以目前,主要的矛盾,還是集中在肺。
張茂:ECMO( 體外膜肺氧合)可以暫緩。
武漢:ECMO( 體外膜肺氧合)暫時等情況的變化,如果需要用再用。
當天晚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遠程會診,綜合所有專家意見,大家最終擬定了救治方案。
武漢前方的醫護人員,依照方案馬上對這位重癥患者展開了搶救。
女患者:是你們的無私,把我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你們對我的恩情,我無以為報。我會讓我的孩子,讓他向你們學習。感謝,感謝大家。
張茂:看到病人恢復這樣的情況,那是一個非常欣慰的事情。因為之前還是一個探索應用的階段,現在就是說相當于就真刀真槍,你得上戰場拉上就能打,還要打得贏。所以我們就在這樣的考驗當中,我們這個技術也是迅速地成長起來了。
馳援武漢的46天里,張茂所在的浙大二院一共組織了23場遠程診療,參與了8位危重病患者的救治。疫情期間,這種遠程診療方式發揮了獨特作用。
張茂:疫情對我們國家和社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也是在這一場危機中,我們找到了互聯網醫療發展的轉機。我們希望能夠加快推動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讓我們的老百姓能夠享受到更多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
為了減少患者奔波,張茂他們加快研發全新的遠程醫療模式。與一些醫院建立合作,通過互聯網醫療,讓更優質的醫療資源輻射到基層醫院。
今天,張茂他們就要給遠在另一座城市的腦出血患者進行遠程手術。
手術時,需要遠程規劃路徑,然后遠程控制探針,以毫米級的精度進入顱內,吸出血腫。
手術室里,主刀醫生精細控制著鼠標。機械臂到達最佳位置,探針緩緩伸向顱內。
張茂:可以抽吸了,現在血抽出來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約10分鐘后,血腫消失,手術順利完成。
每當完成一個手術,張茂都會回到自己的辦公室,讓自己安靜一下。
張茂有了新的思考,怎樣才能讓互聯網遠程診療系統發揮更大的作用。
回家的路上,張茂又接到了一個緊急搶救的電話。
張茂:病人情況怎么樣?
醫生:早上7點鐘,突發意識不清來的。
張茂:你現在插管的用藥已經用了是吧?
醫生:對的,準備推藥了。
張茂:先做氣管插管,同時快速地去了解病人的既往的病史。
記者:剛才這個病人是怎么回事?怎么感覺這么緊急?
張茂:這個病人就是突發的這個昏迷,被120緊急送過來的。那么他當時的昏迷程度是比較深的。
無論是出差在外,還是上下班途中,作為急診科專家,張茂現在可以第一時間參與病患的搶救。
遠程診療系統,可以支援武漢抗疫、可以完成遠程手術。現在,還可以隨時隨地調動和協同優質醫療資源,參與到病人的緊急搶救中。
張茂:優質資源前置,一直前置到救護車上,前置到這個現場。因為最優秀的專家他不可能總是在救護車上,在一線。但是他可以幫助一線的醫護人員,怎么去幫助,就是說5G提供了這么一種可能。
劉主任:術后的話,癥狀哪些方面有改善,哪些方面沒有改善?
紹興當地醫生:語言,各種應答,比術前是有了一定的改善。
給遠在另一座城市的病人做完血腫消除手術的幾天后,張茂通過遠程查房的方式,詢問病人的康復情況。
張茂:你這次手術應該來說,還是非常順利的。我們希望你后面能夠進一步地恢復。
紹興當地患者:謝謝。
張茂:祝你早日康復,好。
張茂:看著病人恢復這樣的情況,對我們來講,那是一個非常欣慰的事情。更加堅定就是說5G醫療一定是作為今后醫療衛生服務發展的,一個值得探索的重要的方向。推動我們去更加積極地去探索,我覺得這是疫情給我們這次應用帶來的直接的作用吧。
應對疫情帶來的診療需求的新變化,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出規范發展的要求。很多醫院陸續開發了遠程B超、遠程送藥、遠程查房、遠程探視、無人機送血、打造5G重癥監護室、5G線上醫院。
張茂:希望我們的老百姓都是健康平安,希望我們的醫學技術和科學技術共同地進步,尤其在國家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在技術的幫助下,我們能共同克服這個難關。讓我們的老百姓們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優質、高效、公平的醫療服務。
2020年,在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下,中國開展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積極研究新的防控方法和治療方法,盡最大可能護佑健康和挽救生命,并將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探索出來的做法不斷向全醫療領域推廣,讓生命至上的理念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更為扎實的醫學保障。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