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文明之美看東方|從古城到最早水利,走近五千年良渚

2022-07-23 08:02:47  來源:澎湃  


[摘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遺址,展現的是活躍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間的良渚文化...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良渚玉器上的神人獸面紋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遺址,展現的是活躍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間的良渚文化,這一文化被認為是東亞最早的國家形態,實證了五千年中華文明。2022年7月6日,隨著位于浙江杭州的老虎嶺遺址公園開放,這標志著良渚古城的“最后一塊展板”被補齊,它與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和瑤山遺址公園一起,構成良渚古城世界遺產價值的完整展示體系。《澎湃新聞·古代藝術》推出的“文明之美看東方”專欄前不久走訪了浙江、上海的部分良渚遺址。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經碳十四測定,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由7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和6000年前的崧澤文化演變而來,具有鮮明的長江流域特色。良渚文化有發達的稻作農業、先進的手工業、統一的宗教信仰,留下宏大的宮殿與古城、世界上最早的水利系統等多種遺跡,以此實證了這里已出現早期國家。良渚遺址發現至今已歷經80余年。

最早的良渚遺址考古報告

  新展示的古城外圍水利系統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也是世界迄今發現最早的攔洪大壩工程。老虎嶺水壩屬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谷口高壩系統。2022年7月6日,位于浙江杭州的老虎嶺遺址公園開放,這也代表著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與公眾見面。

7月6日,老虎嶺遺址公園對外開放

游客參觀壩體

  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考古項目負責人王寧遠看來,老虎嶺遺址公園的開放標志著良渚古城的“最后一塊展板”被補齊,它將與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和瑤山遺址公園一起,構成良渚古城世界遺產價值的完整展示體系。據悉,老虎嶺遺址公園位于瓶窯鎮彭公村,主要分為壩體保護棚、游客服務中心、綠化景觀三個區塊。在建設過程中,最大程度保持了壩體及其周邊生態系統原貌。作為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和世界最早的攔洪大壩工程——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老虎嶺遺址公園是目前良渚遺址唯一一處展示水利系統剖面結構的遺址點。

1960年代衛星影像顯示的水利系統

  老虎嶺水壩屬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谷口高壩系統,水壩長140米、寬100多米,處在兩個小山間最狹窄的位置。目前主要展示的為老虎嶺水壩遺址剖面,經考古證實,發現這里的斷面有明顯的草裹泥結構,它的鋪筑方式是橫豎交錯的。使用草裹泥的原因,和現在修水利的草袋一樣,屬于一種加筋工藝,也是良渚時期建造臨水的土臺、堤壩等設施時普遍使用的工藝,可使壩體加快固結,增加抗拉強度,不易崩塌……充分體現了良渚先民對水位的季節變化和植物材料特性的認識和利用能力。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遺產的整體價值由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和以良渚玉器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遺存要素共同承載。

  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是良渚文化的都城,也是良渚遺址的中心。澎湃新聞了解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是在良渚古城遺址原址上打造的公園,向觀眾展示了良渚古城向心式三重結構——宮殿區、內城與外城。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良渚古城文旅集團總經理王剛告訴澎湃新聞,“整個古城遺址是土遺址。所以在考古挖掘之后,我們就用覆土將古城覆蓋了。因為遺址覆土后的風貌并不好看,所以我們選用了植物做展示,也用植物標識出不同區域。整個保護展示的過程中,我們主要是以保護遺址地為主的理念去做的。以植物覆蓋原先土遺址的好處是對遺址文化層的干預性比較小。”

  良渚古城內城一共有9座城門,包括8座水城門和1座陸城門。園區以特定的雕塑標示出城門的位置。唯一的陸城門位于南城墻中部,由東、中、西3座獨立的臺基和4座門道組成。參觀者便是由陸城門的步道進入內城。

  古城遺址的內城由四面城墻圍合。蜿蜒在原野上的那壟壟土崗,組成了內城四面封閉圍合的城墻。據悉,城墻周長近6000米,現存較好的地段相對高度約4米,一般殘高約2米。王剛告訴記者,“在整個古城中,真正揭露展示的是南城墻的一部分,城墻剖面展示了城墻結構。”

莫角山宮殿區 朝圣之路。 盛淑彥  攝

  宮殿區居于城址中央,地勢最為高敞,借助土丘坡地堆筑高于地表10多米,形成規模達30公頃的大型臺地包括莫角山臺地、皇墳山臺地和池中寺臺地,面積39公頃。宮殿區建有三座獨立的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烏龜山臺地和沙土廣場、大型糧倉及35座房屋基址,是良渚時期最高統治者居住和活動的主要場所。現在,在莫角山臺地的最高點,可以看到園區特意打造的良渚古城沙盤,邊上則是以不同顏色的土標識出的房屋基址,展示著良渚宮殿區的房屋布局。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的南城墻展示區,揭露展示城墻結構

  在宮殿區不遠處,則是反山遺址的展示。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莫角山西側不遠處發現了良渚文化時期的王族墓地,也是迄今為止在良渚文化區內發現的最高等級墓地,被稱之為“反山王陵”。考古人員在60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清理出排列有序的11座良渚文化大墓,除2座因外力因素殘破外,其余9座均保存完好。隨葬品包括玉、石、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貴文物1200余件(組)。其中玉器就占90%以上,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制作之精,不僅在當時為其他良渚文化遺址所未見,直到今天也難有比擬。

  據悉,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面積約14.33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約99.8平方公里,由瑤山遺址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和城址區四部分組成。自2019年良渚遺址公園對外開放后,2021年10月,位于良渚古城東北方向約5公里處的瑤山遺址公園正式向觀眾開放。

遺址公園內的河道與作坊區內呈現了反映良渚先民生活狀態的雕塑 盛淑彥 攝

  瑤山遺址依托自然山丘而建,包括一處祭壇和一組高等級墓地,已知墓地分布面積約300平方米,祭壇面積約800平方米。營建時間約為公元前3300年,屬于良渚文化早期。瑤山遺址具有壇墓一體的結構特征,祭壇先于墓地建造。瑤山遺址祭壇頂面呈方形,正南北方向,自里而外有紅土臺、灰土圍溝、礫石面三重結構,其中,灰土圍溝以挖溝填筑灰土的方式,形成與內外壇面的顏色區別。

瑤山遺址公園

祭壇展示區上,以不同顏色的圖區分坑的位置

  對于良渚未來的考古規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考古項目負責人王寧遠告訴記者,希望在最近幾年,運用新技術找出更多框架性的結構區域。“因為我們不確定良渚的大結構是否完全在保護區內,所以要把周邊的地點都找到。目前,我們懷疑東邊的良渚鎮可能也有古城,這也有待證實。而在良渚古城內,我們會做一些精細工作。古城里的很多地方是還未挖掘的,我們將慢慢對古城內的功能和歷史變遷進行研究。”

良渚古城DEM顯示的外郭

  古城周邊的良渚遺址當然,良渚文化的遺址不單單是良渚古城。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圍極為廣泛,主要以太湖流域為中心,東臨大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宜溧山地與天目山為界,北越長江,面積達36000余平方公里。這些遺址的發掘,既是良渚文化的地圖,也是良渚文化的考古歷史。

  20世紀60-80年代初,針對良渚文化,專家們在江、浙、滬展開了系列考古發掘。197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發掘,第一次在典型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禮器,將長期被視為“周漢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標。

良渚古城內的反山王陵區

  此后發掘的吳縣張陵山、武進寺墩和上海青浦福泉山等遺址,進一步印證了玉器與良渚文化不可分割的聯系,豐富了人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而在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吳家埠工作站,對良渚、瓶窯兩鎮和安溪鄉一帶,進行了兩次有目的的考古調查,新發現史前遺址30余處,對該區域良渚遺址的分布情況,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但此階段良渚遺址的概念尚未提出,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尚未被認識,對遺址的認識,尚著眼于“點”的認識。

良渚出土的稻谷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們在良渚、瓶窯一帶相繼發現了反山墓地,瑤山、匯觀山祭壇與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筑基址,塘山“土垣”等大型遺址,以及100多處良諸文化遺址和墓地。它們共同構成了分布密、類型多、規格高的遺址群。以上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不僅使人們對良渚遺址有了新的認識,而且將良諸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良渚遺址也從此成為良潔文化研究的中心。1997年至2002年,良渚工作站組織力量對遺址進行了全面調查,使遺址內的遺址點從原有的50余處增加到了135處,廟前、塘山、姚家墩、文家山、卞家山等不同類型重要遺址的發掘完善了人們對良渚文化和遺址范圍的進一步認識。至今,專家們對于良渚遺址的探尋依然在繼續。

柘林遺址環境

  在近期,地處上海奉賢柘林遺址考古發掘取得的階段性收獲,初步確認柘林遺址是一處良渚文化時期臨海小型聚落。據悉,柘林遺址作為環太湖流域東部地區一處臨海小型聚落遺址,地處古海岸線之上。目前發現的墓葬排列有序,人骨保存較好,且隨葬品較豐富,為良渚文化聚落結構、社會形態等研究增添了新材料。

出土的良渚文化文物

  良渚文化的展示與傳播

  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東南面幾公里處則是良渚博物院。作為展現良渚遺址與良渚文化的一個窗口,良渚博物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1994年,良渚文化博物館就已建成,2008年,良渚文化博物館由英國戴維·奇普菲爾德(DavidChipperfield)設計事務所承擔概念性設計,采用了“一把良渚玉錐撒落在大地上”的設計理念,將其改建為了良渚博物院。2010年以后,在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的策劃下,良渚博物院再一次進行了展陳的改造。

良渚博物院 盛淑彥 攝

  良渚博物院目前設有“水鄉澤國”、“文明圣地”、“玉魂國魄”三個展廳。走進博物院,便能看到實物展項和輔助展項相結合的方式:良渚先民用到的竹筏、獨木舟、良渚先民為木材加工,穿著獸皮,圍著篝火的場景都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在第二展廳內,則有3D打印的良渚文化的房子、村莊,以及墓葬坑的復制呈現等,以多角度的展示還原了良渚文明。

  玉器是良渚古城遺址最突出的物質成就之一,在數量、體量、種類以及工藝上反映了良渚文化高超的藝術。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琮、璧、鉞。玉器上精美的紋飾中神人獸面紋是良渚文化玉器最具特色的紋飾,一般上部是頭戴羽冠的人的形象,中間是圓眼獠牙的猛獸的面目,下部是飛禽的利爪。通過浮雕、透雕與陰刻等幾種不同的技法,基本見于出土玉器的所有器形上,在良渚古城遺址及其他良渚文化遺址中都有的發現,而且形態固定,應為良渚人心中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及至唯一的神祉,標志著當時的社會有著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在展廳的中央,觀眾可以看到單獨陳列的琮、璧、鉞的“三大件”。

良渚博物院內展現的玉璧

鏤空神人紋玉冠狀器

  良渚博物院的職責是促進良渚文化的傳播。近幾年,該館推出了一系列的展覽,包括故宮博物院的“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等,在第二屆進博會上也有亮相。此外,還通過數字化手段展示良渚文化,以此促進良渚文化的活態展示,增加良渚文化的親和力、穿透力。

  對于博物院的規劃,良渚博物院院長徐天進近日在接受對話時表示,“要以良渚為核心,另外還是要不斷地引進新的東西進來,要把跟良渚有關系的結合起來,做一些新的內容。”

  徐天進在談及了心目中博物館的理想樣子時說,“應該是所有考古的圖、照片都在那里,這個館可以跟圖書館一樣,一個普通人可以去借閱讀。我們應該有一個這樣的地方,教育也需要,研究也需要,社會共享也需要,文創更需要。這對公眾的素質也會有比較高的要求。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相關資料及澎湃新聞此前報道)

編輯: 陳戍

相關熱詞: 良渚 遺址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