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往往能看到這樣一群身影,他們身披“黃色戰甲”,頭戴紅色安全帽,肩負著一個家庭的責任,在鋼筋水泥間忙碌,用汗水筑起了城市“新高度”。
6月13日下午2時許,太陽炙烤著大地,在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人民路、團結路東側的人行天橋下,車輛來回穿梭,曹超博套著安全繩,頭戴遮陽帽正在進行梯道立柱安裝,身上的工服已經被汗水浸透。
夏日炎炎,王彥森在工地進行電焊作業。李石攝
“中了,可以插電了。”打完膨脹螺絲后,曹超博喊著工友進行下一步操作。頂著烈日,他站在天橋上咕咚咕咚大口飲著涼白開。
曹超博今年21歲,家住河南周口市太康縣朱口鎮,高中畢業后出來務工,有一個姐姐在鄭州某高校上研究生,父母在鄉務農。
年初,曹超博在自己家鄉的小城市按揭了一套房子,每月有3000元的房貸。他說:“離家近,照顧父母也方便,我不會種地,農村是回不去了,城市才是歸宿。”
工作三年,曹超博也曾羨慕北上廣的繁華,想在寫字樓謀一份體面的工作,可用人單位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文化程度不高,找工作不容易。”曹超博說。
曹超博在天橋上工作,熱了喝一口涼白開。李石攝
回憶起第一份得來不易的工作,曹超博記憶猶新。
“要不先讓我留下來工作一段時間,不要工資行不行。”經過和老板的“軟磨硬泡”,曹超博終于在北京一家汽車修理店找了一份“零”薪水的臨時工作,就這樣開啟了近一年的北漂生活。
從北京到鄭州,從鄭州到咸陽,從修理工到技術員,曹超博輾轉多個城市,換過數個工作。“我只是想通過努力成為一個城里人。”曹超博的眼里有了光,如今的他,終于離這個“小目標”越來越近。
相較于曹超博在城里安家的“小目標”,他的堂弟曹雪松才剛剛開啟自己的奮斗歷程。
今年剛過20歲的曹雪松跟著堂哥來到城市,“我們家在一個鎮上,過年走親戚,聽他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就想跟著闖闖,長長見識。”曹雪松說。
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每月6000多元的工資,還是讓他很滿足。和哥哥不同的是,曹雪松每月要給家里上交3000元,貼補家用。
“姐姐還在念書,父母年齡大了身體不好,都需要花錢。” 曹雪松稚氣未脫的臉上,已經有了一絲成熟的味道。
“今年過年,我給父親買了一條好煙,飯桌上,他夸我長大了。”曹雪松高興地說,半年來在師父的指導下,他已經學會了看圖紙,也能干一些技術含量稍高的工作。
在工友眼里,曹雪松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進步最大的地方就是溝通交流的能力大大提高。
“該回去吃飯了。”下午6時許,曹超博兄弟倆的專配“廚師”來喊他們吃飯。
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是大伙在一起用晚餐。 李石攝
和兄弟倆一樣,工友曹昱煜和王彥森也是河南人,二人均已年近五旬,妻子在老家照顧父母,孩子在家鄉念高中。
他們四人在一個班組,工作上兩位老大哥指導兩個小老鄉,平日里照顧他們的生活,兼任“廚師”角色。
他們租的宿舍是一套兩室一廳的住宅,熱水器、空調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如今住宿環境好多了,暖氣空調,冬暖夏涼,我和老王一間,他們兄弟倆一間。”曹昱煜說。
相較于兩位老大哥設施簡單的臥室,曹超博兄弟倆的房間里多了一些時尚元素,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擺放有序。
曹昱煜給幾位工友做飯。李石攝
一盆番茄炒蛋、四碗米飯是他們簡單的晚餐。用餐之余,兩代外來務工者其樂融融用家鄉話拉著家常。雖然他們年齡相差懸殊,但都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著。
晚餐后,脫去沾滿泥污的工服,曹超博兄弟倆換上時尚的T恤、短褲漫步于古渡廊橋上。
“那是從來就沒有見過的霓虹,有沒有人曾告訴你我很在意,在意這座城市的距離……”華燈初上,曹超博和曹雪松哼唱著鐘愛的歌曲,望向咸陽湖兩岸的萬家燈火,踏著夜色慢慢向前走去,每一份努力都不會被辜負,平淡的生活辛苦但也幸福,明天一定是個好天氣……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