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要講好統戰故事
王衡 文梓浩
堅持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要歷史經驗,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作為新時代統戰工作的重要黨內法規,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將組織開展統一戰線理論方針政策的學習、研究、宣傳和教育列為中央和地方黨委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主要職責,明確要求把統一戰線知識納入國民教育內容。通過國民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掌握統一戰線的基本知識,理解統一戰線在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積極做新時代統一戰線的擁護者和踐行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必須立足全局、放眼長遠,加強對統一戰線宣傳教育與國民教育融合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積極探索統一戰線知識納入國民教育內容的有效路徑。
完善教學體系,筑牢統一戰線知識教育“基本盤”。學校教育是統一戰線知識納入國民教育內容的主渠道,必須按照大中小學一體化的原則,以課程建設為龍頭、教材建設為抓手、隊伍建設為重點,推動統一戰線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綜合采取新設課程和在原有課程基礎上融入拓展性教學專題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了解黨領導統一戰線的光輝歷史與寶貴經驗,了解統一戰線的基本理論和政策法規,樹立統戰意識、培育統戰思維、提升統戰素養。與此同時,廣泛開展實踐教學、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儀式、重要紀念日和紀念場館等資源開辟“第二課堂”,建設一批示范性實踐教學基地,使青年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悟自己在統一戰線工作中的責任擔當。充分利用各地科研部門和高校的相關優勢學科、重點研究基地和科研力量,深入開展統一戰線教育教學研究,組織權威專家編寫教材以及介紹我國的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專門讀本。對統戰工作實踐中出現的新動態、新趨勢進行更新和總結,推出統一戰線相關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形式多樣的輔助性教學資源,以充實的教學內容支撐統一戰線知識教育的高質量開展。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的人才培養中突出統一戰線的相關內容,培養精通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的專門人才,充實各級教育教師隊伍。在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及相關專業課教師中進行統一戰線知識專題培訓和教學能力定向提升。
創新教學模式,打通統一戰線知識教育“關鍵點”。統一戰線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意蘊豐富,必須善用“大思政”,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精準發力,以教學模式創新提升統一戰線知識教育效果。用理論教育講清楚統一戰線的科學內涵,充分闡釋統一戰線的價值理念、基本原則、內容體系及體制機制。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核心,結合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的各項改革部署和工作實踐,綜合運用多種載體形式,全面介紹新型政黨制度、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黨外知識分子工作、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統戰工作、新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統戰工作、西藏工作、新疆工作、港澳臺統戰工作、海外統戰工作和僑務工作等相關知識。用歷史教育講清楚統一戰線的偉大成就,使青年學生了解統一戰線的主題變遷、內容嬗遞和任務演進,認識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對于實現大團結大聯合、最大限度凝聚共同奮斗的力量的偉大歷史貢獻,不斷堅定歷史自信,筑牢歷史記憶。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面臨形勢環境的復雜性和嚴峻性、肩負任務的繁重性和艱巨性世所罕見、史所罕見,要通過國情教育使青年學生明確統一戰線的歷史方位和面臨的形勢挑戰,深刻理解只有最大限度凝聚起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奮斗的磅礴力量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理,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健全協同機制,提升統一戰線知識教育“聚合力”。統一戰線工作覆蓋面寬廣、多樣性顯著,必須把統一戰線知識教育置于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負其責的大統戰工作格局中進行整體部署,注重將統一戰線的鮮活案例和生動實踐轉化為教學資源。明確各級黨委的主體責任,由統戰部門與教育主管部門對接相關機構、組織各方力量、協調教育資源,對統一戰線知識教育的各環節進行統籌安排,確定統一戰線相關知識教育的原則目標、內容組成、考核標準。廣泛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利用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紀念日、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等重大時間節點以及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等國家重大儀式的契機,舉辦特色主題活動,引導青年學生在感知時代脈搏中深入思考黨是如何運用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形成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的。積極營造社會整體氛圍,充分運用大眾傳媒手段,圍繞新時代統戰工作呈現出的新樣態,著重挖掘一批典型人物,既要有對統一戰線的建立、組織、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導人等“大人物”,也要有民主黨派基層黨員、基層的民族宗教工作者、統戰部門工作人員等“普通人”,講好他們身上的統戰故事,充分發揮其對于青年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
(作者單位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