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博物館奇妙之“變”

2022-05-18 21:17:12  來源:新華網  


[摘要]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博物館奇妙之“變”

  新華社記者陳國軍、王軍偉、胡佳麗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

  博物館,一覽數千年,于靜默中訴說著滄桑與繁華。進入新時代,我國博物館建設不斷革陳出新,記者近日走進總書記曾視察過的多個博物館,深刻感受到博物館在新時代呈現的奇妙之“變”。

  理念之“變”:激活文物生命力 讓文化自信可知可感

  “它曾叫‘青綠釉陶壺’,后因其‘波斯血統’,得名‘波斯陶壺’。”館長廉世明說,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年代最早、也是目前唯一一件東漢時期的波斯陶壺,是印證中國在漢代與波斯往來的重要物證。

  在廣西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寬敞的展廳內,這尊身著青綠盛裝的陶壺在聚光燈下耀眼奪目。

  展廳深處,“海絲遺珍”琳瑯滿目,述說著合浦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悠久歷史和繁華盛景。

  “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是中華文化對外開放、交流互鑒的窗口。”廉世明說,“過去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文物收集、修復和陳列,現在主要是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拓展傳播維度,激活文物的生命力。”

(動圖由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提供)

  為了讓觀眾沉浸在文化體驗之中,廉世明和同事頗費了一番功夫。他們利用現代動漫技術,千方百計讓館藏文物“活”起來,于是有了開口說話的湖藍色玻璃杯、吟詩作對的提梁銅壺、跳海草舞的銅鳳燈……“當藏品變得‘觸手可及’,且更富時代氣息,文物傳遞的文化才能更深入人心。”廉世明說。

  一門銹跡斑斑的迫擊炮,陳列在桂林市全州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的紀念館內。這門迫擊炮來自1934年紅軍搶渡湘江的鳳凰嘴渡口,2017年在河道疏浚時被打撈上來。

  “我們在建館之初收到很多群眾捐來的文物,如大刀、槍頭、手榴彈、水壺等。”全州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周運良說,為讓觀眾更好受到理想信念教育,近年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紅軍戰士的先進事跡,成為紀念館的工作重心。

  如何讓歷史和文物說話已成為當今博物館的重要課題。從過去以文物保護為主要目的,到現在的策展創新、文化再現、轉化發展,祖國大地上的一個個博物館正在不斷革新理念,實現文物的重塑,激活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文化自信變得可知可感。

  功能之“變”:全民“大學校” 潤物細無聲

  在西安博物院的“樂知學堂”內,一群“銀發族”摘下眼鏡、拿起放大鏡,輕輕摩挲文物仿制品,沉浸在博物識珍的無盡美妙中。

  “‘樂知學堂’也為孩子,以及視障、聽障等特殊人群,提供更多觸摸歷史的新方式。”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廣部副部長張莉說,西安博物院不僅是文物收藏、研究、展示的場所,“還通過更豐富的社會活動,讓文物故事形成一部生動歷史教材,浸潤公眾心靈。”

  “1930年,根據中央指示精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根據地形成之后,迫切需要一個指揮中心……”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巨幅展墻前,12歲的小講解員楊茗睿正為游客講述“紅軍攻打新集”的故事。

  近年來,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結合“館校互進”等研學活動,面向城區13所中小學校招募優秀青少年學生,培養小小講解員600余名。每到周末和節假日,這些小小講解員都會準時“上崗”,為游客義務講解。

  “好玩的黃河泥”“神奇的黃河水”,參加一系列“走近母親河”課后延時服務課程,是鄭州市文化路第二小學學生們最期待的開心事。今年5月,黃河博物館組織13所鄭州市中小學校參加由全球水博物館聯盟主辦的第三屆“我們渴望的水”國際青年大獎賽投稿,100余幅與黃河相關的作品中,有6幅脫穎而出,將參與角逐本年度最佳作品獎。

  黃河博物館館長張懷記介紹,去年以來,黃河博物館的講解員們多次帶著精心制作的宣傳面板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先后為3萬余人開展“黃河頌”主題宣傳活動,通過講述波瀾壯闊的治河史,喚起人們保護母親河的責任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隨著時代發展,博物館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基本功能中,浸潤人心的作用日益凸顯。”在廣西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滕蘭花看來,積極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這正是博物館在新時代的坐標和歷史使命。

  創新之“變”:“博物館+” 多元文化體驗加速“出圈”

  當博物館跨界融合,會碰撞出什么樣的化學反應?

  ——“博物館+科技”,是有趣靈魂的深度契合。

  當文物“下班”后會聊些什么?

  “今朝有酒今朝醉,我在這喝了兩千多年的酒了。”一尊東漢提梁銅壺打開話匣子。

  “聽著怪香的,給我嘗一口唄。”一匹西漢銅馬接話。

(動圖由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提供)

  這是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文物戲精”間的對話。從節目、紀錄片到文創產品,從專業講座到博物科普,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不再走“高冷”路線,紛紛擁抱新技術、使用互聯網語境等“十八般武藝”與觀眾“鏈接”。

  ——“博物館+網絡”,是火光四射的觸電體驗。

  “子時,特工新任務;卯時,穿梭長安城;辰時,大唐順風車;巳時,萌貓有口福……”

  疫情期間,西安博物院將本為春節舉辦的線下特展“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搬到網上,出品有聲展覽《福貓特工的十二時辰》。

  趣味式解說、闖關式“導展”、全方位展現和講解文物,讓觀眾在“云游”中飽嘗一頓文化大餐,盡覽長安人的服飾、飲食和出行娛樂。新穎吸睛的展覽方式熱度“出圈”,引爆全國網友的觀展興趣。

  60多年前,數千名交大師生員工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告別繁華的上海,來到古都西安,在一片原野麥田中拉開了扎根西部的序幕。為打破時空限制,交大西遷博物館建成了網上展館,正在建設融入AR+VR互動技術的5G博物館,通過全媒體矩陣不斷擴大西遷精神的社會影響力。

  ——“博物館+文旅”,是潤物無聲的動態延伸。

  “有商船到!”夜幕降臨,岸邊傳來高亢叫聲,外國商隊在鑼鼓喧天中舉著火把上岸。

  歸航、啟航、船去、船來,合浦縣海絲首港景區再現一幅2000多年前舟楫往來、商賈云集的盛世畫卷。廉世明說:“景區不僅與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聯動搭建旅游線路,也充分利用文物信息和資源對海絲文化進行演藝式還原。”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夜幕中燈光營造下的靈動讓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廣西民族村”這一露天展示園顯得如夢如幻。廣西民族博物館有著獨特的館院結合布局,如果說館內是靜態的展覽,院里則是活態的展現,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這里上演。

  時光孕育文化,變革激活力量。“一個劇本滿足不了需求,我們的探索就是讓觀眾不再是單一地參觀,而是得到多元的文化體驗。”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梁志敏說,“觀眾也是博物館的共建者,博物館應保持與觀眾的良好互動,共同構筑好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參與采寫:楊一苗、盧羨婷、楊琳)

編輯: 張潔

相關熱詞: 國際博物館日 文物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