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4月18日,中國經濟一季報出爐。一季度這個頭開得好不好,對全年都很重要。怎么更好地理解這其中的一些主要數據?
打個比方,現在的中國經濟已經是一棵參天大樹。這棵樹從弱到強,每年都在成長,體量也越來越大。大家最關心的GDP增速就好比這棵樹每年的壯大程度。那么,它的成長是靠什么拉動的呢?是這三根主干——消費、投資和出口,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需求端。有需求,就要有生產,有供給。需求的增長,自然會拉動供給的增長、產品的增加。生產端今天我們重點關注一下工業。
中國經濟這棵參天大樹的成長,直接影響民生。在民生領域有兩個指標很關鍵,一個是就業,一個是物價。那么,這些重要的指標在一季度的表現怎么樣?穩字當頭,中國經濟穩住了嗎?
回顧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1、2月份增長穩健,多項主要數據超預期。3月以來,雖然面臨國內多地出現散發疫情、國際地緣政治沖突推高部分大宗商品價格,短期內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一定壓力,但是綜合各項主要指標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經濟持續恢復的態勢,以及發展潛力大、韌性足、空間廣的特點都沒有改變,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8%。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說:“為什么在這樣一個錯綜復雜,充滿挑戰的情況下,我們能取得這樣一個成績呢?我覺得首先還是黨中央國務院運籌帷幄,為了穩住經濟大盤,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作了一系列安排,特別是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政策靠前,靠前發力,所以大家注意今年1、2月份的情況特別好,它就強有力地支撐了一季度整個經濟發展。”
4.8%的經濟增速看起來比前些年有所下降,但“含金量”卻不低。2021年我國GDP總量超過114萬億元,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全年5.5%的增長,相當于5年前增長7.4%、10年前增長10.5%。2022年如果我們實現5.5%的增長,光是經濟增量就會超過9萬億元,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4.8%的經濟增速可以說來之不易。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說:“經濟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轉變,回旋空間依然在,中央又出臺了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這對于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有重要意義,會使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的國土空間更加暢通地流動,這些都會對發揮原有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增速穩,有賴于這三大動力——消費、投資和出口。
“一墩難求”的冰墩墩,你搶到了嗎?今年前兩個月,在春節和冬奧因素的帶動下,消費增長明顯。不過,進入3月,國內散發疫情對消費的穩步復蘇造成較大影響。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
與消費相比,投資的恢復步伐較快。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推動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3%。
外貿也表現不俗。在去年基數較高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0.7%。其中,出口增長13.4%,體現了極強的韌性。
姚景源說:“分析這三駕馬車,最給力的還是投資,最重要的是基礎設施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去年年底增長速度只有0.4%,今年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5%。而出口和投資這兩個作用的積極發揮,彌補了消費領域遭受到的疫情嚴峻影響和撞擊。”
從生產端來看,今年以來,隨著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快落地,工業生產克服疫情散發、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多重壓力,保持較快增長。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
民生方面,雖然受多地散發疫情等因素影響,鮮菜價格漲幅較大,但物價保持總體穩定。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1%。全國城鎮新增就業285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5%,就業總體穩定。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今年工作時提出的要求。從剛才提到的一些主要指標來看,開門“穩”已經基本實現了,那么這個“進”又體現得如何呢?
虎年春節后不久,一個重磅消息傳來,一項被認為是開啟了算力經濟時代的大工程——“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這張圖顯示的就是獲批的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
“東數西算”,簡單地說,就是把東部地區經濟活動產生的數據和需求,放到水、電等資源更豐富的西部地區來計算和處理。
隨著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社會對算力的需求每年都在快速增長。“東數西算”工程全面開啟,將大幅提升我國的總體投資水平,預計每年帶動社會投資超過4000億元。
董煜說:“無論是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這些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都需要算力作為支撐。中國推進‘東數西算’工程,一方面在當前是拉動有效投資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培育西部地區增長極的有效舉措。從長遠來看,會為全國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兩會上,“專精特新”成為一個政策熱詞,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那么,什么是“專精特新”企業呢?它指的是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這類企業可能規模并不算大,但創新能力強,在某個細分領域往往有“獨門絕技”,甚至是“隱形冠軍”,是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去年7月,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首次出艙時振奮人心的場景。當時,劉伯明、湯洪波穿的是中國自主研制的航天服,這里面的一個關鍵器件——鋅銀電池,就是由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自主研發的。
通過自主研發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突破一個個“卡脖子”難題,是“專精特新”企業的一大特點,它們也成為中國制造強鏈補鏈的生力軍。目前,我國有“專精特新”企業4萬多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今年,我國計劃再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業,帶動各省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萬家左右。一系列政策紅利將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董煜說:“通過在這些領域打造培育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實際是在一點一點補上過去產業鏈的短板。今天對這些企業加大扶持力度,是在培育未來中國產業的競爭優勢。”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力。創新驅動引領之下,高技術產業發展向好,高技術制造業成為工業生產和投資中的亮點。一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2%,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32.7%。
姚景源說:“高技術領域這些產業的增長速度相當于整個全部工業平均增長速度的一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投資,全社會投資增長9.3%,高技術產業的投資增長27%。增長過程中結構得到了優化,高質量發展得到了進一步推進。”
中國經濟這棵參天大樹,面對風雨,依然努力健康地成長,這份成績來之不易。但是當前,疫情反復、外部環境更是復雜嚴峻,要實現全年5.5%左右的經濟增速,同時保持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仍需付出艱苦努力。在宏觀政策中,有一項被形容為“放水養魚”的政策,是我們保持中國經濟活力、更好地穩就業的關鍵,前兩年也曾說“留得青山”,它們針對的正是我國1.5億戶市場主體。
當前,一些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困難加大,要著力幫扶他們渡過難關。
減稅降費這項重要的政策紅利曾被形容為“放水養魚”。今年最新的減稅降費“大禮包”不同以往,不只減稅,還有退稅,總規模達2.5萬億元,為史上最高。這其中,留抵退稅優先安排小微企業,將直接為市場主體提供現金流約1.5萬億元,大大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
當前,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正加快出臺落地。那么,接下來,要更好地實現穩增長,應該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呢?
姚景源說:“下一步的重點穩住全年經濟,首先還是要讓固定資產投資發揮關鍵作用,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力度,從財政政策到貨幣政策來支持投資;第二是進出口,進一步排憂解難,幫助它解決問題;第三要研究擴大消費,我們最大的優勢是14億人的國內大市場,要研究怎樣使消費能有一個較好的提升。”
董煜說:“做好當前經濟工作壓倒一切的是要穩定市場預期,預期穩了,發展的環境就穩了,將來的趨勢也就穩了。接下去幾個月,各地區都應該著力在維護營商環境上發力。大家一起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幫助這些企業更有信心去投資,去發展。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相信今年穩增長任務是一定能夠順利完成的。”
走過2022年的頭三個月,在這些留下的數據背后,能看到“穩”,發現“進”。這里面蘊含著中國經濟承受的風雨,但承載更多的是國家的一項項暖心政策、是一個個市場主體,包括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努力。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難得的是信心,重要的是行動。風雨來襲時,保持戰略定力,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我們相信中國經濟這棵參天大樹一定能扛得住風雨,更加枝繁葉茂。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