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播+11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向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題為《堅持可持續發展 共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
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結合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的形勢,主張亞太地區應該勇擔時代責任,發揮引領作用,堅定朝著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目標邁進。
8年前,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巴厘島會議期間,首次提出要牢固樹立亞太命運共同體意識。
8年來,從倡導構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伙伴關系,到主張攜手打造開放型亞太經濟格局,習近平主席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不斷為共建亞太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2021APEC時間,習近平主席就共建亞太命運共同體又闡明了哪些中國主張,表達了怎樣的中國態度?央視網《聯播+》特對習主席主旨演講內容進行梳理,與您一起學習。
共建亞太命運共同體
第一,全力抗擊疫情
早日走出疫情陰影、實現經濟穩定復蘇,是亞太地區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
◆我們要支持彼此抗疫努力,在檢測手段、治療藥物以及疫苗研發、生產、互認等領域加強合作,切實形成抗疫合力。
◆要把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共識落到實處,促進其公平合理分配,確保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共同彌合“免疫鴻溝”。
第二,堅持開放合作
開放是人類社會繁榮進步的必由之路。
◆各方要敞開胸懷,把握大勢,積極主動擴大開放,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順暢,促進資源要素有序流動,推動經濟復蘇,實現聯動發展。
◆要堅持向前看、朝前走,反對歧視性、排他性做法。
◆以意識形態劃線、搞地緣政治小圈子,終究是沒有前途的。亞太地區不能也不應該回到冷戰時期的對立和割裂狀態。
第三,推進綠色轉型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亞太地區要把綠色作為疫后復蘇的底色,努力做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的領航者。
◆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落實好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成果。
◆發達經濟體要秉持共同體意識,為發展中經濟體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他們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共同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們要準確理解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協調好經濟增長、民生保障、節能減排,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
第四,積極推進創新
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我們要加速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使創新成為統籌經濟發展和綠色轉型的有力支撐。
◆要加強亞太成員科技創新協作,為科技發展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境。
◆工商界處于科技創新前沿,要努力成為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的主力軍。
闡明亞太區域合作中國行動
——中國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為亞太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中國致力于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推動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進展。
◆中國將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格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鼓勵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發展。
◆中國已批準《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并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將在履約和談判進程中繼續壓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推動農業和制造業全方位開放,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依法給予內外資企業同等待遇。
◆中國有關部門正完善落實反壟斷法規,加強對國內部分行業監管。
◆我們將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打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不斷夯實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根基,并為亞太及全球工商界來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保障。
——中國將推進全面綠色轉型,為亞太及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中國將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中國將堅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
◆中國已經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加速構建“1+N”政策體系。
◆中國將統籌低碳轉型和民生需要,處理好發展同減排關系,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中國減排行動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盡管任務極其艱巨,我們將馳而不息,為全球綠色轉型作出貢獻。
◆中國減排行動也將帶動規模龐大的投資,創造巨大市場機遇和合作空間。我們歡迎亞太工商界積極參與,共創綠色發展未來。
——中國將致力于促進合作共贏,為亞太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中國將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國將堅定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亞太互聯互通,維護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順暢,深化同各方在電子商務、數字物流等領域合作,為亞太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中國愿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推動加強全球減貧、糧食安全、發展籌資等領域合作,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
更多內容,請看視頻↓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