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題為《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旨講話。他指出,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最近一年來,在聯合國這一講壇,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成為振聾發聵的“中國之聲”,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
十字路口的世界:對路標的期待
習近平主席這篇主旨講話中,3次提到“地球生命共同體”,4次提到“地球家園”。
時有所呼,我有所應。世界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生物多樣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而造成其減少的各種壓力在加劇。
面對人類對地球家園的憂思,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講壇擘畫出中國方案。
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指出,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2021年9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完善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國之聲,發自內心,直抵人心。
保護地球家園,必須完善全球治理,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加強聯合國作用,構建今世后代的共同未來。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類社會已被深刻改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面對世界之問,習近平主席以信心、勇氣、擔當,回答著時代課題。
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要加強團結、共克時艱,讓發展成果、良好生態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構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
人與青山兩不負:用好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在12日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作出四點倡議,第一條就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對工業文明辯證反思,是當代一大命題。
過去工業文明往往更注重發展,不顧及自然生態的承受能力。恩格斯說:“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強調,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但也帶來了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破壞的生態危機。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
“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也是無情的。”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這一表述,得到與會代表高度認同。
COP15開幕式現場。 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個重要內涵,是解決工業文明弊端的一劑良藥。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
今日之世界,面對恢復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效益,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
這些科學論斷,都是對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
知而行之:共建生命共同體呼喚共同行動
這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境內的年保玉則風光(2019年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12日,習近平主席在主旨講話中宣布: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第一期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的項目已于近期有序開工……這一系列重大舉措得到各方共鳴。
中國在號召,中國在行動。國際社會聽到了中國方案,看到了中國擔當,領悟了中國智慧。
一年多前,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就聯合國如何發揮作用提出四點建議,一個關鍵詞就是“聚焦行動”,強調“不能只開藥方,不見療效”。
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大多數為發展中國家,把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框架突出位置,更加重視促進和保護生存權和發展權,始終是中國的堅定立場。
如何通過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進一步實現減貧,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重要議題。中國經驗表明,將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
“我們要心系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多面共贏,增強各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主席說。
這充滿了自然情懷,也充滿天下情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翻譯成多種語言,這句樸實生動的話語已經成為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題詞。
監制:趙承
策劃:張旭東
主筆:王立彬、高敬
統籌:鄒偉、王絢、董峻
視覺 | 編輯:楊文榮、包昱涵、朱高祥
新華社國內部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編輯: 郭長財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